《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 下载本文

第 5 页 共 50 页

⑶ 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大量繁殖细菌和观察某些细菌的生化反应。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三种状态。①混浊生长,见于大多数细菌;②沉淀生长;③菌膜生长,多为专性需氧菌,在培养液表面生长,形成菌膜。

6、按用途不同可将培养基分为哪几种?请各列出一种常用的培养基。 ⑴ 基础培养基: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蛋白胨水等 ⑵ 增菌培养基:

① 通用增菌培养基:如血平板、血清肉汤等。

② 专用增菌培养基:如碱性蛋白胨水用于霍乱弧菌的增菌。

⑶ 选择培养基:如SS平板、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TCBS等。 ⑷ 鉴别培养基:如糖发酵管、双糖铁培养基等。 ⑸ 厌氧培养基:如庖肉培养基、硫乙醇酸盐肉汤等。

7、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求与否,可将细菌分为哪几类?

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四大类。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名词解释: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

⑴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⑵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⑶ 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的意思。

⑷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2、常用湿热灭菌方法的种类及其效果与适用范围。

⑴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如结核杆菌)、保持物品中所需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持续法: 61.1-62.8℃ 30分钟; 瞬间法: 71.7℃ 15-30秒;

常用于消毒牛奶、酒类。

⑵ 煮沸法:常用于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

繁殖体 :煮沸100℃,5min; 芽孢:煮沸100℃,1~3h。 ⑶ 流动蒸气消毒法:阿诺蒸锅或蒸笼。 繁殖体 :煮沸100℃,15~30min

⑷ 间歇蒸气灭菌法:如血清培养基的灭菌。

⑸ 高压蒸气灭菌法:一种最有效、最彻底的灭菌方法。在103.4 kPa(1.05kg/cm2)蒸气压下,温度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是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最佳灭菌法。

3、高压蒸汽灭菌法所要求的条件和用途各是什么?

宜春学院医学院 杨婧编写

5

第 6 页 共 50 页

高压蒸气灭菌法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在密闭的蒸气容器中进行。随着压力升高,蒸气的温度也相应升高,在103.4kpa 蒸气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 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微生物。适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物品的灭菌,如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用品等。但该温度还不足以灭活朊粒和热原质。

4、请叙述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机制、特点和注意事项。

⑴ 紫外线(UV)的杀菌机制主要是损伤细菌DNA构型,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而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死亡。 ⑵ 特点与注意事项:

① UV的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240-300nm波长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最强,因其正好与DNA的吸收光谱一致。 ② 紫外线的穿透力极弱:不能透过玻璃或纸张等,故一般只用于空气消毒及物体表面消毒。 ③ 杀菌波长的UV对人体皮肤、眼睛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④ 一般用低压水银蒸气灯做紫外线杀菌处理。

5、化学消毒剂按其杀菌能力可分为哪三大类?

根据消毒剂杀灭微生物的能力不同,主要分为:

⑴ 高效消毒剂(high-level disinfectants ):可以杀灭包括细菌的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适用于不能耐受热力灭菌,但要进入人体内部的物品,如内窥镜、塑料外科器材等的消毒。 ⑵ 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level disinfectants ):不能杀灭细菌芽孢,但能够杀灭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和大多数病毒。

⑶ 低效消毒剂( low-level disinfectants ):能够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和亲脂性病毒,对真菌也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TB和亲水性病毒。

6、简述乙醇、碘酊、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主要特点。 乙醇消毒灭菌的机制、特点及主要用途:

⑴ 机制:去除菌细胞膜中的脂类,并使菌体蛋白质变性与凝固。 ⑵ 特点与主要用途:

① 以浓度为70% ~75%时杀菌力最强。 ② 易挥发,需加盖保存,定期调整浓度。 ③ 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和浸泡体温计。

2.0~2.5%碘酊、0.5%碘伏:多用于皮肤黏膜、体温计以及其他物品的表面消毒。 过氧化氢:

机理:导致酶蛋白-SH基转变为-S-S-,导致酶活性丧失。3%~ 6%过氧化氢 kill most bacteria;10%过氧化氢 kill all microorganism including spore.

用途:可用于物品表面和皮肤黏膜消毒(如口腔、创口的消毒、厌氧菌感染的消毒)。但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

0.2%~0.3%过氧乙酸:类似于过氧化氢。 2%戊二醛:

机理:细菌蛋白和核酸的烷化作用。 特点:广谱,高效,快速。

用途:戊二醛以0.3%NaHCO3调整pH至7.5~8.5, 配成2%水溶液,浸泡5min,适用于精密仪器、内窥镜(不能用热力灭菌法进行灭菌)等的灭菌。 环氧乙烷:

种类:杂环类化合物,沸点10.8℃,气体消毒剂。 机理:细菌蛋白和核酸的烷化作用。

宜春学院医学院 杨婧编写

6

第 7 页 共 50 页

特点:能穿透包裹物,广谱高效,杀灭芽胞,易燃,对人有毒性。 用途:已广泛用于医疗器械、一次性用具的灭菌。

常用的灭菌要求是浓度800~1200mg/L;相对湿度55%~60%;50 ℃;6h。

7、请简要说明手术室常规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⑴ 手术室空气及表面物体:紫外线杀菌法; ⑵ 手术器械和物品:高压蒸气灭菌法;

⑶ 手术后废弃物特别是传染病病人手术后的废弃物:焚烧法

⑷ 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刷手,然后用75%酒精浸泡手及前臂5min,若酒精过敏者,可使用0.05%~0.1%新洁尔灭浸泡5min代替;或擦干后用0.5%碘伏涂擦,自然凉干。

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什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防感染和防扩散。

9、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可将其分为哪四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0、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有哪些?各自种类的代表是什么? ⑴ 使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导致细菌死亡: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酸碱类、醛类

⑵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与细菌酶蛋白的-SH基结合而使有关酶失去活性,导致细菌代谢发生障碍而死亡;

⑶ 损伤细胞膜,能降低菌细胞的表面张力并增加其通透性,胞外液体内渗,导致细菌破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脂溶剂

11、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⑴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消毒剂种类不同,其杀菌效果亦有很大差别,大多数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但醇类例外,作用时间越长,杀菌效果越好。

⑵ 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菌龄、有无特殊构造等。

同种消毒剂对不同的微生物杀菌效果也不一致,且微生物数量越多,所需消毒的时间就越长。

⑶ 温度、湿度:温度升高可提高消毒效果。 ⑷ 酸碱度:酸碱度可影响消毒剂的杀菌效果。

⑸ 有机物: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可影响消毒剂的效果。生理盐水清洗污染创口表面。

宜春学院医学院 杨婧编写

7

第 8 页 共 50 页

第4章 噬菌体

1、名词解释:噬菌体;前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⑴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⑵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

⑶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毒性噬菌体。 ⑷ 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2、毒性噬菌体增殖以何种方式增殖?它的增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毒性噬菌体以复制方式增殖。它的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和装配、成熟与释放等步骤。

3、温和噬菌体在宿主菌内有哪几种存在状态? 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状态:

① 游离的具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 ② 宿主胞质内类似质粒形式的噬菌体核酸 ③ 前噬菌体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名词解释: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耐药性突变;卡介苗(BCG)

⑴ 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⑵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 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⑷ 溶原性转换: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噬菌体作为供体,宿主菌染色体中整合了噬菌体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⑸ 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称耐药性变异

⑹ 卡介苗:卡-介二氏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

2、医学上重要的质粒的种类有哪些?简述质粒的主要特征。 医学上重要质粒的种类:① 致育质粒(F 质粒),② 耐药质粒(R 质粒),③ 毒力质粒(Vi 质粒),④ 细菌素质粒:如Col 质粒,⑤ 代谢质粒。 质粒的主要特点:

⑴ 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⑵ 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如sex pilus 、细菌素、毒素和耐药性等; ⑶ 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生命活动所必需;

⑷ 质粒的转移性: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⑸ 质粒的不相容性与相容性。

宜春学院医学院 杨婧编写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