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下载本文

(1)古往今来的统治者都很清楚语言文字在文治、教化方面的功用,因而都大力推行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字的规范与统一。

(2)仓颉是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为西周及春秋列国文字的统一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 (4)汉代是隶书成熟期,当时的经典是用隶书写成的。东汉灵帝熹平年间,面对隶书无标准字体、文字失范的情况,批准蔡邕等用汉隶刊刻成著名的熹平石经,为《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种经书提供了石刻标准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5)唐代以后,楷书通行,历代政府仍通过刊立石经来对汉语汉字进行规范、统一。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开展了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保证了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在大陆地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的广泛范围内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统一。

178.《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自隋唐至明清,借被采作儿童教材;

(2)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 (3)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 179. 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1)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

(2)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

180.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传统的汉语汉字教学,一方面充分注意了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学习者的特点,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2)另一方面,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语言文字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81.因汉语汉字而形成的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点:

(1)汉语汉字的特点,影响了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美,即形式整齐、节奏抑扬。(2)汉语诗歌发达,汉语一个音节用一个汉字表示的特点,使诗歌每行的长短一致,整首诗歌整齐划一。对仗是汉语格律诗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仗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作品的整齐美。

(3)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是举世无双的汉语文学样式。 (4)散文虽不追求形式上的骈俪、工整,但也经常使用排比、对仗等手法,体现出一定的形式美,形成特有的汉语言散文风格。

(5)汉字的独特艺术魅力,形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

182.汉字构形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

世界上有许多文字,而汉字独具艺术魅力。“书画同源”,汉字从起源时

就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汉字起源于图画,依物象形。其构形特点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如下:

(1)汉字的书写单位不但种类多,富于变化,而且有很强的规律性。

(2)汉字笔画多样,又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和谐又便于书写的系统。 (3)汉字基础构件数量多,赋予变化。 (4)汉字构件间的空间摆布灵活多变。 (5)汉字字形繁简差异较大。为整个书法作品的布局提供了变化的条件。 (6)字形异体字多,且字体多样。

汉字起源时的图画特性和逐渐线条化、笔画化以后的构形特点,使之发展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

183.举例说明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

汉语汉字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俗事象,如利用语言文字特点来制作对联、字谜,并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点的姓名文化。

184.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两次:

一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

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

185.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吸纳与中国化:

(1)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2)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特别是禅宗。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3)禅宗在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都受到过禅宗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4)中国文化以其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之具体地中国化。作为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佛、道“三教合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精神。宋明理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 186.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 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187.西方欧洲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冲击:

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初期传教的耶酥会士的东来。

第二次大交汇有以下特点:

第一,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趣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

第三,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以绵延四个世纪,至尽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第四,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188.评价汉字崇拜和汉字否定的文字观:

(1)在文字初创时期,文字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种状况使文字与权力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容易使人们产生文字祟拜的心理。大概汉字从作为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尊严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把它作为祟拜的对象。

(2)文字崇拜主要表现在:

a文字神赐说。其典型代表为“河图洛书说”。

b圣入造字说。其典型代表为“仓颉造字说”。

c利用刻有文字的甲骨进行占卜,中国民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

(3)把一些带有“吉祥”义的文字作为“吉祥”的象征。

(4)对汉字的否定是从近代开始的。否定派认为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民众无法坚持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且难于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 189.简述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 (1)应用性。

(2)独特的筹算记数法。

(3)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保留至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等)

190.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

(1)农耕灌溉水平对其他各业的兴旺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作用。

(2)水土平衡的观念渗透到中国农业社会各行各业和各个文化门类。

(3)珍惜水土,即是官方观念,也是民众观念

(4)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等。 (5)南北方的农耕文化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文化。

191.饮食的文化观念:

(1)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2)中国的饮食文化观念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民本思想。历代都把粮食和吃饭当做基本的社会问题。

二是节约粮食。古人说节约,是强调爱惜劳力;今人说节约,是强调爱惜自然资源和全球环境。

三是人格教育。儒家历来主张回避各种享乐的诱惑,提倡通过节衣缩食,树立克己利他的人生观。

四是食疗观。在饮食健康上,中国人讲究选择食物和食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另外,中国饮食还有 “发物”忌口说,体现了较强的科学辨证性。

192.中国饮食文化的十重境界及特点: (1)一重境界是“果腹”,二重境界是“饕餮”( tāo tiè),三重境界是“聚会”, 四重境界是“宴请”, 五重境界是“养生”, 六重境界是“解馋”,

七重境界是“觅食”,八重境界是“猎艳”, 九重境界是“约会”, 十重境界是“独酌”。 (2)四大特点:

一是“精”,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二是“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三是“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四是“礼”,这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193.服饰的自然文化含义:

(1)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形标志、年龄标志。

(2)环境标志。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服饰要随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 (3)性别标志。原始服饰已有性别差别,男女各自遮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

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

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

(4)体型标志。主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制作并设计图案。

(5)年龄标志。指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服装的样式、色彩、制作方法和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194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关于传统文化:

a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b它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并不局限于古代,而是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c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d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e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