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下载本文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而树木本身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所选取的参照物

相对于地面是向西运动的.故选取火车为参照物.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车;西.

16.一杯牛奶,喝掉一半.剩余的牛奶与原牛奶相比较,质量 变小 ,密度 不变 .(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①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②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密度不变,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而变化.

【解答】解:

一杯牛奶,喝掉一半,质量和体积均减小一半.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物体的多少而变化,所以不变. 故答案为:变小;不变.

17.县城的河岸改造,花溪河岸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分析】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物体的阻挡时,形成该物体的影子;

②水面类似于平面镜,由于光的反射,形成倒影,为虚像. 【解答】解:

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柳树的枝叶挡住了光线的传播,所以有了树荫的形成;

②平静的水面是一个平面镜,树反射的光照到水面上,形成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

18.某同学对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三次测量,其结果分别是16.43cm、16.44cm、16.42cm,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 不同人的估计值不同 ,这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 16.43 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误差是测量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消除,只能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解:为测量更加接近真实值,故在测量时要对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进行估计,也就产生了误差. 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为:

16.43cm.

故答案为:不同人的估计值不同;16.43.

=16.43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

第13页(共23页)

19.苍蝇每分钟振动翅膀24000 次,山蜂每小时振动翅膀720000次,蜜蜂在空中飞行时每秒振动翅膀440次.那么,它们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 蜜蜂 ,音调最低的是 山蜂 .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是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分别求出苍蝇、山蜂、蜜蜂的频率判断声音的音调.

【解答】解:苍蝇每60s翅膀振动24000次,苍蝇翅膀1s振动400次, 山蜂每3600s翅膀振动720000次,故其翅膀1s振动200次, 蜜蜂每秒翅膀振动440次,故蜜蜂翅膀1s振动440次, 故音调最高的是蜜蜂,音调最低的是山蜂. 故答案为:蜜蜂;山蜂.

20.平面镜可以用于成像,一身高1.78m的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m处,她在镜中的像高 1.78 m,若此人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3s后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 4 m.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像与物大小相等,判断她在镜中的像高 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对称,则可求出人与像的距离. 【解答】解:①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所以一身高1.78m的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她在镜中的像高为1.78m.

②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距等于物距,已知此人距离平面镜5m,可知他的像距离平面镜也是5m,所以像到他本人的距离为5m+5m=10m.

由题意可知他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时,3s后走的路程为s=vt=1m/s×3s=3m,则此时它与平面镜的距离为5m﹣3m=2m,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距等于物距可知,此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m,则人和像的距离为:2m+2m=4m. 故答案为:1.78;4.

21.用质量相等的O℃的水和O℃的冰来冷却物体, 0℃的冰 的冷却效果较好.原因是 冰熔化时吸热 .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分析】因为0℃的冰熔化为0℃的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温度保持0℃不变,当冰全部

熔化后,再吸热,水才能升温;而0℃的水吸热后直接升温,因此不难判断谁的冷却效果好.

【解答】解:0℃的冰熔化成0℃的水时,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会降低周围的温度,更利于冷却食物,所以0℃的冰效果会更好; 故答案为:0℃的冰;冰熔化时吸热.

22.小红家有一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她利用该相机做了如下实验:

(1)取下镜头,让太阳光正对镜头,可将太阳光会聚成一点,说明镜头相当于 凸透镜 .

(2)用该照相机镜头当作放大镜来观察地上的蚂蚁时,发现蚂蚁被放大了.此时镜头距蚂蚁的距离 小于 (填“大于”、“等于”、“小于”)50mm.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同时要掌握凸透镜的作用. (2)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14页(共23页)

【解答】解:(1)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让太阳光正对镜头,

可将太阳光会聚成一点,这一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此凸透镜的焦距.

故答案为:凸透镜.

(2)要将凸透镜做为放大镜使用,需使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并且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故答案为:小于.

2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2)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根据题目中: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告诉的信息,可以得到此题的答案.

(2)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纸板B与纸板A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解答】解:(1)由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体现了光路是可逆的.

(2)改变纸板B的位置,使其与纸板A不在同一平面上,看看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即可得到结论. 故答案为:(1)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丽同学做了一次实验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做是否正确?答: 不正确 .理由是: 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偶然性较大,不能找到普遍规律;应该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至少要测三组以上)得出的结论才具代表性 .

【考点】物理学方法.

【分析】通过实验数据或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时,一般要进行多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或现象得到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否则具有偶然性. 【解答】解:

为得到正确、客观的物理规律,物理实验一般都要进行多次,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到普遍规律,而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就得到结论,容易出现偶然性或片面性,甚至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不正确;因为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偶然性较大,不能找到普遍规律;应该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至少要测三组以上)得出的结论才具代表性.

25.一束光斜射向玻璃表面,如图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第15页(共23页)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特别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画图.

【解答】解:已画出法线,入射角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光斜射向玻璃表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6.请在图中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凸透镜中,入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则折射光线过焦点.入射光线过焦点,则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作图如图所示.

四、计算题(共20分)

27.一个杯中装有一块体积为10L的冰块,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kg/m3.求:这块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多大?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①质量是物体本身是一种性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②已知冰的密度和体积,利用m=ρV可以得到冰的质量,也就是水的质量; ③已知水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公式V=

可以得到水的体积.

第16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