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和制约 下载本文

判态度、批判思维称为科学的态度和思维,西方传统文化科学创新的特质是质疑批判、积极求新,这与“贵和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重大区别,批判精神在科技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科技创新发展总是表现出后人对前人、同代人持质疑批判的态度,通过批判,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以发展,科技进步得以实现。

三、功利实用思想对科学创新的影响和制约

(一)功利实用的传统文化精神严重束缚科技创新的超越意识

超越意识是创新主体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创新的深刻内在动力。所谓超越,就是要摆脱现实功利的力量,以认识真理及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价值目标和最高使命。科学是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科学所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功利性的规范会限制科学潜在生长的可能性,威胁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由超越意识带来的科学精神,才能摒弃功利,真正追求真理。这种超越意识在科技发展中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求知而求知的学术价值取向和自由探索真理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入世为主”的文化,由此可知,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功利实用。入世的文化就是实用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功利实用,功利实用的核心是致用,精义入神以致用安身。崇尚人生道德实践,强调对现实的关切,执着社会生活的实用探求。功利实用使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不关注真理本身的价值,不追求超越知识,而是为人生而学问,把重点放在运用上,以实用为追求的目标,关注现实利益的满足。

(二)功利实用精神的强大和由此导致的超越意识的缺乏

从近代至今的科技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充分证明科技创新主体的超越意识在其创造力形成和科技创新实现中的重要价值,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功利实用精神的强大和由之导致的超越意识的缺乏,是造成中国科技过去长期停滞,科学理论难以生成的一个重要制约瓶颈。在今天中国科技界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诸如注重能够在短期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而不重视基础研究。因此功利实用思想严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四、经验直觉思维方式思想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与制约

(一)经验直觉思维方式导致了科技体系中科学理性的缺乏 经验直觉思维方式指用经验、直觉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传统文化是以“入

世”为主和生存为目的的实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非常讲究实用。在实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产生了很多经验工匠型的科学技术。传统文化靠直觉来解开自己的身体与宇宙之谜。在推测自然与人体的奥秘时,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直觉。现代科学的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得思维显得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妙,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经验直觉思维方式的局限在于导致了科技体系中科学理性的缺乏。科学理性体现为技术为科学提供感性知识和经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抽象,使之上升为理性知识和规律。科学创新要重视分析、推理。而中国古代思想缺乏对自然的研究兴趣。在认识自然的方法上,也长期坚持思辨性思维。

(二)只注重经验直觉因素,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用对个人内心的直觉和反省代替对自然界的认识,用修身养性代替科学研究,对于在实验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维抽象出事物的规律做得很少,没能在理论上得到系统总结与提高,进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忽视思维逻辑与形式逻辑,不追求理论形式上的严密性,不利于培养对科学发展有决定意义的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

传统文化通过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和创新方法等中介,间接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其中既存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因子,也存在与科技创新要求相悖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至今仍对中国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有深刻的影响,我们要正视其中对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积极的改造,大力培育鼓励激发创新的文化精神,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科技创新能力受人伦为本思想、和谐中庸之道思想、功利实用思想以及经验直觉思维方式思想的影响与制约

参 考 文 献

[1]李国良《儒家文化对创新的负面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3(1):54—55

[2]陈国志《儒家文化传统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45—47

[3]李承宗,彭福扬《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J]科学_经济_社会,2003(1):16—18

[4]李杏,丁振国《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2(6) [5]徐月高,刘瑞鑫《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3):38—40 [6]乌尼日,何华青《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解读“李约瑟难题”》[J]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83—85

[7]林语堂《中国人(全译本)》[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8]阎海峰《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44—48 [9]李映红《儒家文化与科技现代化》[J]前沿,2002(1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