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教师版 下载本文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新授课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一课时

导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学习1、2两则,感知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论述艺术。

编写: 审核 时间:2014-4-11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疏通第一则文意。

2.我们常说的“人性本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这种思想在选文的第一则里体现的尤为突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通俗的性善论。请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

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举例论证了性善论思想是人固有的本性,接着从反面阐述了“四心”是衡量人的标准,最后作者强调,只有正确认识这种本性,充分发挥他的作用,才能完善人性,上有利于天下,下有利于君亲,从而强调了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感知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论述艺术。

第三部分 课后作业

阅读第一则选文,做下列习题。

1.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然:同“燃”,燃烧 ) A.皆有怵惕恻隐之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D A,前“是”,这;后“是”,对的,正确的B项,前“非”,不是;后“非”,无C项,前“于”为介词,到;后“于”为介词,给、向D项,残害、损害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

3.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D D项既是省略句,即“运之(于)掌上”,又是状语后置句,即“(于)掌上运之”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一、知识积累:性善论简介

先秦儒家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 二、自主检测

1.完成《优化设计》P37-38自主梳理习题。 2.翻译句子: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

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部给我的,我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思考领悟罢了。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认为他的国君不行的人,是残害他的国君。 3.填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 人皆有之 。

案装订线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新授课导学案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容大度,推己及人。 ⑤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

⑥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怎能舍弃? 3. 体会下列比喻论证的妙处。

(1)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以生活中常见形象做比喻,形象贴切。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个比喻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的十分通俗易懂。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的正确道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坚守、履行仁义的道理。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二课时

编写:梁 凡 审核:寇建荣 时间:2014-4-1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学习3-6两则,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比喻论证的妙处。

导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比喻论证的妙处。

学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一、知识积累:本单元学过的部分孟子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0、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自主检测:完成《优化设计》P39“巩固与拓展”的习题。

第三部分 课后作业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写短评(尽量采用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装 订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疏通3——6两段文意。

2.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阅读全文,根据原文做简要概括。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

②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

③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大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

线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