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应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 图文 下载本文

32780601 读作: 。 (2)组组看:

用5、6、8、9、0组成一个四位数。 A、最大的四位数。 ( ) B、最小的四位数。 ( ) C、最大的单数。 ( ) D、最小的双数。 ( ) (3)判断:

A、最大的五位数与最大的六位数相差1。 ( ) B、万级包括个、十、百、千位。 ( ) C、808008中,左起的第一个零不读。 ( ) D、数位就是计数单位。 ( ) E、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 F、近似数比准确数都要小。 ( )

(4)23□807≈24万,□里最小能填( )。 6□998≈6万,□里最大能填入( )。

(5)小马虎读数时,把一个数的千位与万位、个位与十位的数交换了位置,读成了:四千零八十五万零七百零四。 正确的读法是( )。

(三)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实施个性化作业是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应用更有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策略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我在“寓做于兴趣之中”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我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到作业就跃跃欲试,这样,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如:学生学习了“植树问题”后,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唐僧一行四人来到一座寺院,寺院主持决定考考唐僧的三个徒弟。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寺院从山门直至大殿大道两旁共植树316棵,每两棵都间隔10米,那么从山门到大殿的距离是多少米?”猪八戒的算式是:316÷2×10=1580

9

(米);沙僧的算式是:(316÷2+1)×10=1590(米);孙悟空的算式是:(316÷2-1)×10=1570(米)。到底谁的算法对?为什么?这样,把知识寓于故事之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

策略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比如在作业布置时,利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类1星题是基础题,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懂,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B类2星题为基本题,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布置的,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有利于他们巩固新知,增长智慧; C类3星题及思考题是发展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作业超市”里,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自主申请增加或减少作业,以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不断挑战自己。

另外,实施“个性化”作业,并不仅仅是完成作业而已,而是要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因此,“小组合作”和共同承担“责任”,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每组中只要有一位学生作业没完成或者做错了,那么这一组的同学就有责任帮助这位同学完成作业。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四)改变作业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作业,更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学习和做作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评价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评估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

10

1、变?×?为?﹨?

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太过笼统,也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更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甚至会间接地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绪。由此,在数学的作业批改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分析,重视过程,不要随意画下你那犹如被判了死刑的红色叉叉。可以采用对题打“√”,错题打“﹨”订正对了打“ /”,整个页面给人统一的红色,再也没有刺眼的“×”了。这是师生双方最愿意看到的。批改符号的变化,带给学生的心理体验是很不一样的。

2、变符号为批语

作文批改往往“批”、“评”相结合,教师除了使用作文批改符号,还常常运用眉批和旁注,以强化评价效果。我们以为,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批改,也同样应该以“批”、“评”并重,不仅要发挥“批”,即评价学生的作业对不对的作用;更要注重“评”,即评价学生的作业做得好不好、解得妙不妙、态度认真不认真等的功能。如在批改错题“12+8×2=20×2=40时,可在第一步“=20×2”旁加上批语“想想先算什么”,以引导学生在订正时想一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又如“班上原有学生21人,每7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又来了14人,现在共有几组?”学生在解答第2个问题时大多采用“21+14=35(人) 35÷7=5(组)”的方法,这时可通过批语“想想还有其他巧妙的算法吗?”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原来还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用3+14÷7=5(组)的方法来解答。这样点拨,兼顾了不同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差异,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活跃。

3、变手批为表彰

贯以常理,一位教师拿着一支红笔在作业本上从头“画”到尾便是批改作业。学生对此也是司空见惯了。即使有的教师偶尔也会运用一些评语来激励一下学生,但是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它原来应该有的实效。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考虑用怎样的方式既能完成作业的批改又能更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语式的提点之后,不妨考虑在学生的作业本的后面设计一张表格,(如表) 附

11

每周上交的作业记录本(用文字表达出来 ) 作业全对学生姓 名 日期 解题方法巧妙且书法美观 作业全对 作业有少但书写不量错但书够端正 法美观 作业有一半题做错且字迹糊涂 作业严重错误且字迹糊涂 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表彰”。而这种作为“表彰”的饰品,可以采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卡通贴画(或‘★’),然后到一定的时候进行一次集体汇总评比,再予以“表彰”。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业的完成也更加的积极。不妨一试。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有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跟进;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应该说,课题的研究给数学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深远的影响。

(一)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和数学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一年多的课题实施,我们发现学生更爱学数学,更加会主动完成作业,班级里出现了你追我赶、团结互助、人人争先的场面,学生各种能力不断提高。

1.学生获得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早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却了自我,流失了个性,教育的舞台上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而个性化作业的研究,旨在“个性化作业”中体现‘个性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自主性等指标上有明显的提高。作业形式与内容的改革以后,学生自己主动做作业不让家长督促的占94% ,以前只有 41% 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