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又能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从而促使寄宿制学校成为“留守学生”离开父母后的温馨归宿。

4.师生联手,实行“留守学生”教育帮扶三优先

一是在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学习帮扶工作,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同时推行“手拉手”联心工程。即同班级优等生固定帮助一名“留守学生”,为其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以求共同进步。二是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学校对“留守学生”实行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由班主任合理安排任课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都给以关注和疏导的“代理家长”,并要求学生定期与“代理家长”进行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使他们感到老师就是父母。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和指导。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活动特别重视,督促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融入到学校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5.采取各种措施来弥补情感、心理的需求

(1)开展专题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各基地校设立相应的咨询组织机构,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如:设立心理咨询室、成立“留守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确定专兼职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勾通的工作制度。(2)学校开通留守儿童热线电话,实行保卫科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留守儿童的父母随时都可以通过学校的开设家长热线及时了解和关注到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表现情况。(3)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对留守儿童积极疏导,放大优点,去掉自卑,树立自信。让班主任、让任课教师与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学校主要领导与心理障碍明显、性格暴躁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讲成功人士的故事,讲身边同学的例子,诱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4)举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开展“我留守 我快乐”、“在同一片蓝天下”“有在我们身边”“让爱与留守儿童同行”“牵手互助 共同成长”“说出你心中的话”等主

5

题队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激发自信心。

四、取得的成绩

1.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的弥补

自实施弥补情感、心理的需求的措施以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了“四个好转”。一是 “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二是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由于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多,一些“留守儿童”孤僻、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明显好转,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逆反心理得到缓解。三是 “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明显好转。通过家访、电访和家长沟通,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了寄宿“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保护的认识和水平,明确了职责,增强了监护能力。四是广大老师对 “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关爱意识、帮扶意识明显增强。

2.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明显

经过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努力,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些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偏差寄宿的留守儿童,经过干预,已经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寄宿在校,使留守儿童远离不良的社会青年,远离了那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监督下,较快地回到了正常的成长轨迹。一是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感恩意识,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当部分儿童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有的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西城中心小学就有许多同学表现优秀:韩新添同学的中国画作品

6

荣获2007年尤溪县校园朱子书画展评活动一等奖;胡小银同学荣获城镇中年级组第五届小学生作文竞赛三等奖;曾新敏同学被评为2007学年优秀班干部;林秀卿、卢根南、王思均、郑建中、罗海燕、张小微、梁生术同学在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张敏同学获师生同题作文赛二等奖;周颖、刘洪昭、陈其裕、郑少梅同学获得校运会竞技项目一等奖;郑明芳、王上熠、蓝坤、郑文丽获得校运会竞技项目二等奖;陈佳敏、谢有豪、黄淑婷同学分别获得“迎奥运展自我”小报现场赛一、二、三等奖。

3.课题组成员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自觉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研究活动,遇到问题或与同组组员共同探讨,或向专家请教,努力攻克难关,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通过学习理论,锻炼了一批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提高了他们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他们根据实际、根据现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研究与理论联系起来,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努力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使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批骨干分子。三是相当课题研究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成了相当数量的专著、论文、总结等。如溪尾中心小学编写的《给家长的100条建议》现已成为“福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定用书”。各实施课题的基地校都完成了课题研究论文、总结等的收集,并汇编成册。四是一些管理制度、教育措施如心理咨询服务制度、寄宿制管理制度、流动家长学校工作机制等已被社会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并在本县内逐步推广。

五、研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在进行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7

1.亲情的缺失无法替代

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挽救和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问题,但父母的爱等亲情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中发现了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年龄越小越迫切,如相当部分孩子在“你最需要父母为你做什么?”的问卷中,他们的回答是:“希望父母能为我做一顿饭”“陪我学习”“陪我一起去玩一次”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父母亲情的不可替代性。

2.社会(社区)如网吧泛滥等不良影响消除不力

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需要包括公、检、法等全社会教育力量的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即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由学校“单干”的现象,较难(或教师精力有限)和家庭、社会进行协调沟通,难形成教育网络。

3.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对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研究不应该只是一个时段的问题,应该要有一个长期的机制和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干预,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效果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缺乏有效家庭监护的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毕业离开我校后在学习、心理等方面是否会回复到从前的状况,出现反弹呢?对他们的后续管理教育是值得学校、家庭、社会认真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六、政策和建议

1.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社会、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形成全社会

8

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2.努力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留守学生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亲情的抚慰,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情感关爱都无法从本质上真正取代亲情。要想使留守学生不再受渴求亲情抚慰的煎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父母不再远离家乡去打工。因此,政府要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做好土地这篇文章,让他们通过种植、养植、加工也能发家;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吸引农民工返乡打工,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3.建立健全留守孩教育长效激励机制

对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研究不应该只是一个时段的问题,应该要有一个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和长效的激励机制。

总之,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使“留守学生”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二○○九年五月二十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