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标准化管理手册 下载本文

(2)按设计要求,将原地面以下的一定深度和范围内的不良地基土挖除,换填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分层填筑并压实至设计规定的压实度。

2、垫层

(1)按设计要求,在清理的基底上铺筑符合要求的水稳定性材料,分层铺筑、压实,并宽出路基边脚0.5~1.0m,两侧端按设计防护。

(2)施工中应避免砂或砂砾受到污染。严重污染的应换料重填。 (3)具体见图5.2.2砂垫层断面图和图5.2.3图砂垫层加土工布断面图。

图5.2.2 砂垫层断面图

图5.2.3 图砂垫层加土工布断面图

3、反压护道

(1)施工前应对原地面进行清理。

(2)反压护道应与路堤同时填筑。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填筑时应分层,分层松铺厚度应经试验确定,逐层压实,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3)反压复道方施工示意图见5.2.4。

反压护道n1:n1:路堤L

图5.2.4 反压复道方施工示意图

4、砂桩、碎石桩

29

Hh

(1)施工准备

1)提前提供用于工程的砂、碎石材质检验报告、施工设备、施工方法,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2)施工前应进行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参数,试桩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少于2根。

3)砂桩桩体用砂应选用一定级配的中、粗砂,含泥量小于3%;碎石桩桩体应选用一定级配且未风化的碎石或砾石,粒径宜为19~63mm,含泥量应小于10%。

(2)振动成桩法砂桩、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2.5所示。

原地面处理测量放样机具就位沉管至设计深度 加料 拔管 拔管下压 拔管 机具移位重复循环施工至桩顶图5.2.5 砂桩、碎石桩施工流程图

(3)施工控制注意事项

1)振动成桩法宜采用重复压拔管法。

2)振动法施工应严格控制拔管高度、拔管速度、压管次数和时间、填砂量、电机工作电流,保证桩体连续、均匀、密实。

3)锤击法施工应根据冲击锤的能量,控制拔管高度、分段填砂量、贯入度,保证桩体质量。

4)施工中应选用适宜的桩尖结构。当选用活瓣式桩靴时,砂性土地基宜采用尖锥型,黏性土地基宜采用平底型。

5)当实际灌砂(或碎石)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在原位将桩打入,补充填灌砂(或碎石)后复打一次,或在旁边补桩。

6)砂(或碎石)桩施工时,砂性土地基应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以挤密为主的桩宜隔排施工。软弱黏性土地基宜从中间向外围或隔排施工。

7)质量检测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饱和黏性土宜为2周,其它土为

30

3~5天。

8)砂(或碎石)桩处理软弱土地基应检验成桩及复合地基质量,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砂(或碎石)桩处理后的可液化土地基,桩间土的加固效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9)砂桩2m深度以下桩身密实度必须大于中密状态(N63.5≥10),碎石桩桩身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砂(或碎石)桩施工质量应符合表5.2.1要求。

表5.2.1 砂(或碎石)桩施工允许偏差

项次 1 2 3 4 5 项目 桩 距 桩 径 桩 长 竖直度 灌砂(或碎石) 量 单位 mm mm m % m3 容许偏差 ±150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1.5 不小于设计值 注:碎石桩密实度抽查要求用重Ⅱ型动力触探测试,贯入量10cm时,击数应大于5次。

5、静压管桩

(1)静压管桩施工准备

1)测量放样,平整场地,清除障碍物。

2)按设计要求检验预制桩的质量。桩头损坏部分应截去,桩顶不平时应修切或修垫(钢筋混凝土桩)平整。

3)试桩按照设计要求及有关规定进行。 (2)静压管桩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2.7所示。

原地面处理 测量放样 桩机就位 桩起吊就位

压入第一截桩 桩的节点处理 压入下一截桩 桩机移位 图5.2.7 静压管桩施工流程图

(3)静压管桩施工注意事项

1)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接桩应长桩在下,接桩应符合设计要求。

31

2)静压管桩应压至设计标高,其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将按规定办理加长或减短的变更。

3)成桩过程中遇有较难穿透的土层时,接桩宜在桩尖穿过该层土后进行。 4)托板施工时管桩与托板钢筋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 (4)静压桩施工质量应符合表5.2.10的规定。

表5.2.10 静压管桩施工质量标准

项次 1 2 3 4 5 6 7 检查项目 桩 距(mm) 桩 长 竖直度(%) 单桩承载力 托板高度(mm) 托板长度和高度(mm) 托板位置(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00 不小于设计 1 不小于设计 +20,-10 +30,-20 50 5.3河、塘、湖(库)、海地区路基施工

5.3.1 施工前提条件

1、按第2章规定,己完成有关准备工作。

2、山坡地质、路基基底、水文条件、洪水影响等情况已查清,并制定了相应措施。 3、分项工程 开工报告已得到批复,施工现场人员、施工机、具满足施工进度及质量要求。

5.3.2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