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4:同意。因为他的生活追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的台阶能高一些,而他付出大半辈子努力,也终于使他的愿望实现了。
师:他实现了他的愿望。好,请坐。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当自己的愿望实现以后,人却老了。中国的农民,在他物质生活富裕了以后,他的精神生活也同时提高了吗?没有!没有!故事就生活最好的比喻。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
媒体展示 助读材料三:
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
——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师:这让我们想起了另外一位父亲,另外一位农民——闰土,记得吗?我想那个闰土的形象,一个没有觉醒的闰土,这个农民的形象,我们可能留在《故乡》里。这里的父亲,很显然,比闰土来得清醒了。他希望着自家的台阶能够高起来。如果再来写现代的农民,写当代的农民,我们又该怎么写呢?我们中国农民的命运又该往哪里发展呢?这是一个命题,我们慢慢走,往前看!好,我们继续看课文。
师:这是一篇小说,但是在我看来作者在用散文的笔法给我们叙述故事。请同学们说说看,你从这篇文章中发现了什么特点呢?
媒体展示 读课文,谈美点
可以是遣词造句的精妙;也可以是谋篇布局的精巧,着眼于全篇可以,关注于一词一句也可以??
【教学板块第二次递进转移。前两个教学板块“说故事”和“谈父亲”都是侧重于 “写什么” 的内容解读,第三个教学板块“说发现”是“怎么写”的形式解读。从语文学科特性看,“遣词造句的精妙” “谋篇布局的精巧”等,才是阅读教学内容的“秘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阅读”。】
(生看书思考。)
师:把你的发现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师:谁来把你的发现说说看?把你的发现说出来。
生1:我觉得第29段:“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这一节运了细节描写,描写了父亲的外貌、神态,表达了父亲的苍老,作者对父亲的同情。
师:有发现吗?
生2未能做出回答,老师请他坐下。
生3:我发现第19段也是细节描写:“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这里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见台阶的艰辛和努力。
师: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见台阶的艰辛和努力。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们很多同学抓住了。
媒体展示 精致的细节描写
示例: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
作者用“走”、“递”、“送”等动词,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筑一个高台阶的理想即将实现时的兴奋,也表现了父亲对农民兄弟劳动的尊重。
师:这里首先要找准赏析点,是一个词,还是修辞,还是写法,要说清楚。第二,这些词里包含的内容和情感要说清楚。第三,还要说出它的表达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说说看。
【语言赏析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对“赏析的角度和手法”的指导,不够明确,不够灵活。老师先给出“指导”,“这里首先要找准赏析点,是一个词,还是修辞,还是写法,要说清楚。第二,这些词里包含的内容和情感要说清楚。第三,还要说出它的表达效果”,再结合“示例”,其思路之清晰,用心之良苦等,可见一斑。】
生4:第5段“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从“倒出的是一盆泥浆”可见父亲脚很脏,脏体现了父亲辛勤地劳动。
师:从黄沙的颜色里写出了父亲脚很脏,脏又体现了父亲很勤劳。
生5:第15段“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暗示了父亲的辛苦。
生6:第13段,作者写“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来烘托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和执着。
师:文中细节很多很多。下面我再来提一个问题这个“台阶”文章标题能不能换成“父亲”?或者能不能换为“新屋”?商量商量看?
媒体展示 文题:台阶 父亲? 新屋?
【问题设问的角度很是巧妙。前面对“细节描写”的赏析,是侧重于“遣词造句的精妙”,此处“文题探究”,则是侧重“谋篇布局的精巧”。此环节问题切合课后练习三:“《背景》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但教师处理得很巧妙,问题切入口小,切入点具体,在 “能否更换”的具体讨论中完成教学。不着痕迹,润物无声。】
(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们商量的结果。
生1:不能,因为“台阶”是本文的中心线索。本文围绕“台阶”这个线索,由起初的三级台阶,到后来父亲建造的更高的台阶,为难成父亲的形象塑造。
师:她说“台阶”是本文的中心线索,平时不说话,今天说的很好。说说你们的讨论有什么结果。
生2:全文以“台阶”为线索展开叙述,“台阶”象征着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生声音小,老师鼓励她大声说了一遍。)
师: “台阶”象征着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吗?“台阶”是父亲的理想追求,“台阶”也摧毁了父亲的健康;“台阶”寄托了父亲的尊严,但他最终找到了尊严了吗?没有!好,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
媒体展示
结尾: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这是本课最有创意、最为亮丽的设计。加标点悟情感,无限深意尽在其中。既是品味语言表达之妙的具体手法,也是深化主题理解,感悟社会人生的手段。既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意图;更是与自己对话,读出个性体验。】
师:大家先把原文读一下。在下面读,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读读看。 (一学生读。)
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我记得《背影》最后用的是“唉!我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呢!”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点,你怎么点?为什么?
生1:我会在“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在“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是对父亲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感叹吧。
师:感叹他什么? 生1:感叹他艰辛。
师:你想,台阶高了,应该怎样? 生1:父亲感觉应该有尊严了。 师:而实际上呢?
生1:却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生2:“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因为前面是个问号,自问自答。是设问。
师:设问。你这样有什么深意呢? 生2:未能作深入思考,不能回答。 师:有没有人和他看法相同的?
生3:“呢”是语气词,所以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是---不好说---(引起学生一阵轻笑)
师:哦,不好说,请坐。再有呢?
生4:“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感叹号。 师:你赞同刚才同学的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生4:这个是------问父亲怎么了,然后就回答。 师:是谁回答?你说是问父亲怎么了。是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