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中西文化比较》教学讲义 下载本文

四、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1、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2、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3、文化具有规则性。

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5、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五、跨文化比较 1、跨文化的定义

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2、跨文化比较方法

广泛地利用采自不同语境的文化现象,寻求表现出相似的共相(类型的重演)作为推论的依据或证实推论的材料,方可使得到的认识和结论有较大的可靠性和普遍意义。

具体方法有:历史叙述、结构分析、因果功能、逻辑评价等。

3、跨文化比较的意义

只有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反复抽样调查,都能得出相似的结果,人们才有理由推断在各种特定环境下,人类行为的盖然性模式或预见性规律。

还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与特性,并使我们较为客观平实地评价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思考题:

试述文化与文明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5

第二讲 人类文明的曙光

——中西文化寻根 前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

然而,人类社会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赖以滋生的土壤,也各有其成长、发展、走向成熟的不同条件与机遇。

作为人类文明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与西方这两大气质迥异的文化系统中,这种由基础条件的差异给文化面貌的形成带来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

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人类群体别样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一种文化开始形成的阶段,海滨、沙漠、草原、大河流域等不同的地理地貌及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某一地域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某一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然,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文化中日趋成熟的人的心理因素便可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自觉地文化选择。

即使是到了这样的自觉发展阶段,文化成长仍会在无形中受到特点自然条件的某种程度的制约。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把对中西文化所处的自然背景的考察作为文化探源的开端。

在本讲中,我们将通过对中西文化不同的地理基础、外围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模型与社会组织形式的比较,探寻形成中西民族不同文化精神的内在依据。

一、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发生有着各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基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文化发祥地的地理环境是大河所灌溉的平原流域,而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则显然是海岸地域环境。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1、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兴起,离不开河的赐予。

古老的中华文化是东亚大陆上多源头、多方向、多民族的不同文化价值融合凝聚而成的结晶。

同时,这些古老的文化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冲积平原上。

6

2、中华文化自然地理基础的表现: 第一,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第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第三,气候温暖湿润。 第四,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

1、西方文化之舟诞生在蓝色的波涛之中

西方文明最初的舞台是亚欧大陆西侧的欧洲,它西、南、北三面环海,东面与亚洲接壤,整个大陆轮廓恰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个巨大半岛。

2、西方文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中心,这种典型的海洋地理,造就了西方文化与东亚大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差异。

(1)地中海地区山多平原少,且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炎热,不利于粮食植物生长,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去讨生活。但大海环境恶劣且变化无常,这样的生存环境,更激发起人们抗争与征服的勇气,成为文明创造的动力。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他卷入到无穷的依赖

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黑格尔

(2)古希腊文明获得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地中海地区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这里是一片基本上为大陆环绕的海域,水文性质独具一格。有利于航行和人类生存生活,自然成了人类文明的曙光最早升起的地区,成为旧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

(3)古希腊自然地理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障碍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合,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础。

二、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

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带来各相异趣的生产形式和与之相应的经济模型。在此基础上,又会产生各自民族最初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所有这些既构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又是两种文化传统风格各异的深层结构以及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7

因此,还需要对中西先民的经济生活形态作进一步的追寻。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化的起步。

1、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和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2、在中原大地上农耕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在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阔草原上,长期以来还生活着一些几乎与华夏诸族同样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部落。

3、这些游牧民族有着骁勇尚武,长于征战掠夺的习性,因而与以诸夏——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形成了长期冲突对抗的局面,甚至多次入主中原。

4、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从未能改变过华夏文明的基本面貌,相反,一旦进入农耕区,他们便很快被相对先进的农耕文化所同化。

5、因此,游牧文化的存在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不能改变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华文化的主导特色和基本性质。

6、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便是工商业文化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在古代中国也曾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大陆民族的生存对农业的依赖,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仍有明显的重农轻商的倾向。

7、总的来说,历朝统治者大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即使开展对外贸易,其目的也不是谋取经济利益,而多出自政治需要。因此,难以形成在经济上独立于乡村的工商业中心城市,从而无以打破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基本上是内向型的。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1、西方文化最初也是以新石器时期的畜牧、农耕和定居为发端的。

2、然而,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希腊半岛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要求,于是人们不得不转向山林和大海寻找生活资源,发展畜牧业、渔业以及向海外的迁徙与征服都成为谋求生存的重要途径。 3、经济的向外开拓必然带来文化的开放。

4、以后,用武力征服整个希腊化世界的罗马帝国,不仅全面继承了希腊文明的经济模式,而且将它扩散到欧洲大陆中西部的广大地区和不列颠群岛,从而为近代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毫无疑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正是得力于与文艺复兴想伴随的欧洲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复兴,是西方世界的海洋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所孕育的果实。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