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命而强调人事,政治主张与孟子有显著的差异。荀子学问博通,涉猎甚广,他的散文长于辩论,思想深邃,说理透辟,逻辑严密,句法整练,比喻叠出,词采缤纷。其中韵散结合的《赋篇》,则开后世赋体文学的先河。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全书55篇,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研究君主如何运用法术威势的各种手段进行统治,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的散文议论透辟,逻辑严密,语言犀利,风格冷峻,既有极强的分析能力,又以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历史事实为论据,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其中许多寓言故事至今仍流传不衰,脍炙人口。
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它以个人为创作主体,突破了以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的新诗体,“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汉代的刘向和王逸将楚辞类作品编集在一起,定名为《楚辞》。《楚辞》与《诗经》成为先秦诗歌中的双璧、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又因为《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所以后世常以“诗骚”或“风骚”并称。
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处在社会急剧变化、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理想,一心为楚国的强大而努力,但受猜疑而长期遭放逐,写下了许多抒发忧愤、表达爱国理想的诗篇,其中《离骚》是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光耀千古的杰作。除《离骚》外,还有《九章》(9首)、《九歌》(11篇)、《天问》等。屈原诗歌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与屈原同时的重要作家还有宋玉,文学史上常以“屈宋”并称。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传统,其他作品在文学史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作品选
蒹 葭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存诗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这些作品大抵产生于周初(约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
在内容上,《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周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等等。其中不少民间创作还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反映了下层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并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其中不少优秀篇章,极富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二、作品理解
《蒹葭》成为一贯以“慷慨悲歌”为主的《秦風》中的别致之作。
本诗是抒写怀人之情。全诗共分三章。每一章的开头都以秋日河边的芦苇起兴,借助经霜侵袭的芦苇凄清而苍茫的景色,引出对伊人的追求遭到阻隔的惆怅情绪。后四句则紧扣河水描绘了追寻的状况,抒发作者执着追求而追求不得的无奈与忧伤。
由于所抒之情与外在景物紧密相联,全诗情景交融。又由于追寻对象的不确定性,以及追寻过程的迷离恍惚,故全诗意境朦胧。有人因此认为这是一首求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伊人”指意中人。但不管诗人追求的“伊人”为谁,它传达出了一种共通的感情,即执着追求而追求不得,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与惆怅,所以这两种解释都可以,甚至涵盖了一切类似的人生境遇。
从爱情诗的角度说,它是一首比《关雎》诗意更加婉转浓郁,意境更加含蓄优美,而情绪也更加跌宕复杂,更加扑朔迷离的诗。深秋的清早,河边萧瑟的寒气笼罩着大片芦苇的河岸,苇丛上浓郁的雾气轻轻游走,清冷的白露悄无声息地凝结在芦苇那初生的叶片上??男子没有自信,犹豫徘徊,想望伊人,不知道自己能否获得对方的爱情,但对可望而不可即的姑娘又饱含执着,充满情意。诗人用这样的风景烘托出男人那忧伤、凄清而又迷离的心境,继而又用白露“为霜”、“未晞”、和“未已”表达主人追求的时间之长、等待之久,又用“溯洄”“溯游”这样的动作来表达主人公寻求的执着。充满忧郁、伤感的男子则似乎预感到自己的爱情一定会像漫漫长途中的跋涉一样充满痛苦的煎熬。他几乎可以肯定那位“在水一方”的女子对于他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他注定要经历一场毫无结果的单相思的爱情。可以说是后代那些扑朔迷离的、伤感的爱情诗的先导,故此诗被后世称作“千古伤心之祖”。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使诗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深化了诗的主题和意境。 三、练习
1、为什么说这首诗的意境是朦胧的?
2、谈谈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 3、背诵这首诗。
湘夫人
一、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是战国时楚国
的没落贵族,曾为楚怀王左徒。为了楚国的强大和实现自己政治理想而殚精竭虑积极奔走,为腐朽的旧贵族集团所不容,终为楚王所放逐,流落沅湘。屈原虽被放逐,仍然心怀故国,创作了《离骚》等大量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都是采用具有鲜明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后来和宋玉等人的作品一起被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九歌》是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在当地民俗歌谣的基础上创作的带有“巫风”色彩的一组祭歌,共11篇,它描述的虽是神的形貌和活动,但渗透着世态人情,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
二、作品理解
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的湘水配偶神,是初民自然崇拜的产物。娥皇、女英的故事本已凄婉动人,在民间传说中又和湘水之神捏合在一起了。《湘夫人》与《湘君》正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祭歌。《湘君》中是以男巫扮湘君模样迎接湘君而不遇,《湘夫人》中则是以女巫扮湘夫人状迎湘夫人,虽殷勤备至,却始终未降临,反被湘君遣九嶷之神迎去。于是扮湘夫人迎神的女巫把礼物丢到江中,来表达自己的思慕之情,通过这种“娱神”的形式达到“降神”的目的。
全诗的情感层次依次是不遇的愁苦和忧伤──期盼的急切和懊丧──等待的追思和怅惘──等待的恍惚和哀怨──幻想的甜蜜和美妙──现实的失意和协调。全诗歌唱水神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全诗不从现实取材,而是在神话的宗教故事与气氛中即景抒情,不仅借现实之景抒情,还借假想之景和幻想之景抒情,张显着宗教故事的热情与活力,那飘渺的水波,洞庭湖的落叶,那美好的想象,热情的憧憬??在秋风与愁思的丰富意象中,蕴涵文化深意,寄托着诗人对民间淳朴真挚的爱情和善美生活的拳拳憧憬,同时也反映了楚地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
整篇作品情感深沉,如诉如泣,语言华赡,意象丰富,在修辞上又多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典型地反映了楚词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这一切对于后世的中国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三、练习
本诗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水底花房”的修建,结构富丽堂皇,材质芳香沁人,色彩绚丽华美,诗篇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课后阅读《离骚》,试比较这种祭诗中的浪漫主义与《离骚》中的浪漫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语录十三则
一、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与“有
教无类”、“因材施教”。曾为了施展政治抱负而周游列国,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教育及文化整理。
二、作品理解
本课所选十三则孔子语录,主要是侧重人的增进学业和人格、素质修养方面的。其实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要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首先必须树立“好学”上进的精神。勤奋好学、多思善思、实事求是以及就有道而正的态度,都是“好学”精神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但在道德与学问的关系问题上,孔子强调“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因而更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关键则是如何做人。孔子的这些思想见解,是长期学识积累和丰富人生经验的积淀,充满真知灼见,且言简意赅。所选有关语录,体现了人格和素质修养的主要方面,它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方面的优秀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三、练习
1、逐条分析所选语录的内涵,并说明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2、背诵所选语录。
秋水(节选)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庄子出身贫寒,曾向人贷米度日。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职,庄子不就,终生穷困。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并称“老庄”。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既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极成份。其著作收入《庄子》一书,该书亦称《南华经》,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此书现收文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几部分。一般认为内篇7篇为庄周自著,其余为庄周的门人和后人所作。这些文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笔恣肆,机智幽默,辞藻瑰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作品理解
庄子散文,“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景象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