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下载本文

黄河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但是,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地称它为“黄河”,简称就叫“黄”。这大概是黄河所含泥沙特别多,河水发黄,和其他河流不同的缘故。《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这里说的浊河也就是黄河。可见,黄河含沙量大,早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黄河为什么含沙量特别大呢?要从它的源流情况说起。

黄河上源出自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利津两县间注入渤海,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穿行在海拔四千米的青海草原地区的时候,是一条流速缓慢、水流清澈的小溪,流出青海草原,汇合大通河、湟水和洮河以后,水量才大大增加。经过河套平原,到了内蒙古河口镇以下,黄河进入中游。这一段黄河穿行于晋、陕两省之间的黄土高原峡谷中,水量剧增,急流滚滚,沿途冲刷着黄土,再加上大小支流带进来的大量泥沙,使河水变浊,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泥河”。水利工作者在河南陕县测量,平均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达三十七点六公斤,洪水期含沙量最大的时候,每立方米竟有六百五十公斤。黄河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有十六亿吨,含沙量之大确实惊人。

黄河从河南孟津以下进入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区。由于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有的河段竟高出两岸农田三到四米,甚至高出十米以上,形成“地上河”。这样,到了洪水季节,

就很容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在历代反动阶级统治下,黄河得不到治理,两千多年间曾决口一千五百次,较大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抗日战争中的1938年,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为了自己逃命,丧心病狂地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使黄河改道南下,造成豫东、皖北、苏北四十四个县受淹,八十九万人死亡,千里沃野变成了荒凉的“黄泛区”。只是在解放以后,黄河回到了人民手中,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开始改变它那凶猛暴烈的性格,为人们造福。

解旅以后,我国人民怎样征服黄河?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毛主席在1952年10月视察黄河的时候发出的伟大号召。多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治黄工作。

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每年都有三四十万人奔赴黄河大堤,投入加高培厚大堤的战斗,并且修建了一道道防洪石坝。今天,一千八百多公里的黄河大堤,堤身坚实,堤顶宽阔而平坦,堤上草茂林密。奔腾咆哮的黄河被两岸大堤牢牢锁住,二十多年来夏季洪水暴涨,从来没有决口过。

造成黄河灾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把治山、治水、治田、治土、治沟、治坡相结合,修造梯田,植树造林,筑坝拦沙,决心把泥沙管住,不让它继续为害。

黄河有三十五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涧川沟,水力资源丰富。现在,黄河干流上已经建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

三门峡等七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支流上也建起了一百多座中小型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已经超过了1949年全国的发电能力。其中,刘家峡水电站最大,发电能力是一百二十二万千瓦。现在,一座更大的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已建。

黄河流域过去是十年九旱的地方,两岸人民眼望着黄水白白流去,田地却得不到灌溉。现在已经建成了一百八十多处引水涵闸和提水工程,沿河各县都有了引黄灌溉工程。如今的黄河水顺着无数个闸门、渠道,乖乖地流进农田,为农业生产服务,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一千二百万亩扩大到六千万亩。历史上多灾低产的黄河流域,正在改变着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