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讲义 下载本文

(一)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二)学习者(教育对象)

学习者凸现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 学习者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三)教育媒介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要求: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统一 (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的活动

(主导活动) 教育活动

学的活动

(主体活动)

四、教育的形态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二)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自我教育:个体在思想上对自身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农业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当代教育)(见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1、基本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傍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朱熹:人天生就被赋予仁义礼智等本性,但个人气质不同,有的人不能明白和保全自己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并能保全自己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会派他做众人的教师,以帮助众人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以及司徒、典乐等职位出现的原因。即教师的出现、教育的产生,都体现了上天的意志。

2、评价:限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生物起源说

5

1、基本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沛西·能(198 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评价: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心理起源说 1、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2、评价: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走向极端。 (四) 劳动起源说

1、基本观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4)教育的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教育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变革。

2、评价: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突出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本质区别——意识性。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四次革命 时间 作用 文明 教育进程 发展 工具制造250万使人区别于动物 原始 原始革命 年前 文明 教育 农业革命 1万年使人从食物采集农业 农业前 者变为食物生产者 文明 教育 200年使人类产生从手工业革命 工业生产变为机器工业 工业前 生产 文明 教育 使人类消费从物知识革命 50年前 质消费向知识消费知识 信息转向 文明 教育 (一)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点:

1、 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没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

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 2、 教育的水平很低:教学内容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验,教育方法是口耳相传

6

3、 教育没有阶级性:大家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务;并且国家和阶级出现后,也有一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

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有:庠、序、校、学等不同级别和性质的名称;礼乐射御书数已经成为当时学校主要的学习内容。

古希腊的学校教育

古希腊雅典当时有两类初等教育学校: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男孩7岁入学。学校是私立收费的。学校同时自由入学,可以进两校,也可先入文法学校,再入琴弦学校。教师待遇低下,社会地位有如手工业者,不受重视。儿童每日上学均有教仆相伴,以免途中接触不良影响。儿童在文法学校学习阅读、书法、计算。弦琴学校主要学习音乐、歌唱和吟诗(荷马史诗),年长的学生可以学习琴弦和吹笛,培养美感、节奏感、旋律感,涤除邪念,培养德性。无一定修业年限,一般在7-14岁之间。采用个别教学法,注重机械背诵,常实施体罚。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我国古代就有“学在官府”之说。奴隶及其子女是无权进入学校学习,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中学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3.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统治阶级学习的是“治人之术”而不事稼穑,劳动人民又无权入学,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与生产劳动没有关系。 (三)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1、不仅具有阶级性,还有严格的等级制 唐朝官学体制的等级性

唐朝的官学体制中,设有“二馆六学”: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国戚和宰相的儿子 国子学招收三品上文武官的子弟

太学招收五品上官员的子弟 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书学、算学、律学则招收八品以下人员子弟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四)近代教育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英国1880年提出了实行5~10岁儿童的义务教育,1893年提高到11岁,1899年提高到12岁,1891年在全国完全实行初等免费教育,19世纪80年代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

7

德国1763年指定了乡村教育规程,作出了普通义务教育的规定。

美国从1852年马萨诸塞洲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到1918年密西西比洲最后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经过60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得到法律的保证。

中国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进行修订。(义务教育时间为9年)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普及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提高生产劳动水平,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等方面的改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

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3.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龄阶段——长及人的一生

第二章 学 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2、理解学校的公益性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服务”的意识

3、了解学校文化及其作用,初步形成关注学校文化的隐性教育影响的意识。

4、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不同影响,初步形成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 学校概说

一、学校

(一)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