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金市场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 下载本文

我国基金市场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

【摘要】基金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证券投资基金则是我国资本市场中最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揭示基金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有效的解决不仅关系到该行业未来的发展,还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文章回顾和分析了我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指出了其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若干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措施建议。

一、我国基金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2007年,在股票成交大幅放大,市场指数创出新高的背景下,基金成交金额达8620.1亿元,是2006年基金成交金额3.5倍。2007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每月发行规模达到379亿元,多只基金在单日销售即达到募集规模的上限,投资基金热情高涨。基金市场的快速平稳发展,改变了社会传统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使得以信托关系为核心的理财文化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并成为广大投资人参与社会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行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此外,围绕基金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推动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营销和改进服务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转变。2007年,基金业务收入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20%以上。综观基金市场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为促进我国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规范和培育良好的基金市场发展环境,近年来,相关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基金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在推动市场创新、丰富基金产品、扩大证券基金投资范围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基金审核制度改革方面,2002年中国证监会主导的基金审核制度渐进式改革启动,相关的审核制度进一步简化,逐步探索与国际通行的注册制接轨。在对外开放方面,2002年7月1日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适时引入外资参股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对提高国内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加强基金业竞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2007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实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基金公司借道QDII,拓展海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铺平道路。2008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基金业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在机构投资者发展方面,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方法》,首批试点成立了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建信基金管理公司;保险、社保基金以及企业年金等其他机构投资者也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了各类机构投资者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二)基金行业总规模快速增长

2004年以来,我国基金业的行业规模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尤其是2006年和2007年,基金资产绝对规模和基金净值的扩张显著提速。这两年我国的股票市场维持牛市格局,使基于股市发展的证券投资基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末,基金净值占股票总市值的10%,占当年GDP的13%。2008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降温,基金成立规模骤减。基金发行难度加大,新基金认购量大幅减少。截至2008年上半年,交易所上市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金额3552.79亿元,同比减少19.6%,显示出目前国内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投资仍与股市环境有较大相关性。 (三)偏股型基金成为最活跃的基金产品

目前,无论从基金的数量、基金份额还是基金资产净值来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占绝对主导地位,尤其是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占比最高。高风险基金产品发展迅速,成为基金业发展的动力。正是持续两年来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基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截至2008年6月底,基金市场总资产规模达到2.1万亿元,基金份额共2.29万亿份,其中股票型基金资产规模1.85万亿元(包括封闭式基金、开放式股票类基金以及LOF、ETF基金),占比为88%,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1399亿元,占比为7%,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规模1121亿元,占比为5%。 (四)基金公司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

截至2008年6月末,国内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建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63家,其中有59家基金公司已发行各类基金。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30家,占已设立的基金公司总数的一半。不论是资产总净值还是公司利润,各大基金公司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2007年博时、易方达、南方三家基金公司的净利润超过10万亿元。截至2008年1季度有5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而小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总规模仅为12亿元,前十家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占到市场总额的50%。经过近几年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基金公司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品牌基金公司脱颖而出。

(五)个人投资者成为偏股型基金产品的主力 近年来,我国基金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过去依托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格局,在2006、2007年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热情高涨的背景下发生改变,2006年末中国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户,而到2007年年末个人投资者在开放式股票类基金持有的比例更是达到90%以上。虽然封闭式基金机构投资者占比仍超过半数,但开放式基金中个人投资者占80%以上,个人投资者成为基金市场的主力。

二、我国基金市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其在树立正确的市场投资理念、抑制投机气氛、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配置金融资源、促进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工具多元化等方面展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时间较短,行业整体仍存在如下一系列问题:

(一)基金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羊群效应特征

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有助于市场的扩展、深化和相对稳定。但在另一方面,基金在市场的运作中也会产生出某种负面效应: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基金的“羊群效应”。所谓羊群效应,就是指个体跟随“市场领导者”发出的信号进行操作:造成市场一个时期价格和收益率的涨跌将趋向于加强下一个时期价格和收益率的涨跌,甚至导致“过度波动”等现象的出现。

基金的“羊群效应”的产生首先来自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的不一致性,以及代理人报酬的外在性因素。在委托—代理机制中,基金管理人为使自己的能力不易被评估,会采取与其他管理人相同的投资决定,这样即使投资行为失误,也不会被认为是个人的能力问题。同时,对基金业绩的评价往往与同行业的平均业绩水平进行比较,对基金管理人的业绩报酬也是以市场指数或同行业绩为参照,就更加剧了基金管理人在市场时机或资产品种的选择中采取与同行业保持相对一致的策略。其次,这种情况还是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由于投资者对所投资市场和投资个股信息掌握不充分,所以更容易跟随市场领导者而行动。部分基金公司由于投资研究能力缺乏,对个股和宏观经济走向判断迷失,被迫采取跟随明

星基金公司行动的投资策略,投资策略相同是基金公司对市场运行起到助涨助跌作用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受到影响,同时也会破坏基金的创新机制而导致整个基金行业的平庸化,影响基金资源优化配置效应的实现和整个基金业的发展;随着基金力量的不断增强,“羊群效应”的破坏作用会更加巨大。所以,如何避免或减弱基金“羊群效应”的产生,是基金业发展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行业性整体人才匮乏,高端人才流动过于频繁 我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基金业人才紧缺,导致了基金管理人员的频繁流动。截至2007年底,全年共发生了353起基金经理变动公告,较2006年增加了96%。171只基金刊登了基金经理离职的公告,占总基金数的46%。其中股票型基金85起,离职比例达47%;混合型基金57起,离职比例达57.6%。在离职名单中,不乏一些投资总监或明星基金经理。不仅如此,据调查发现,我国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限不到一年,而美国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限为5年。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10只基金刊登了同一基金经理的任职与离职公告,其中,任期最短的基金经理仅在任3个月。基金业人才的快速流动直接影响基金的投资业绩,影响基金业的稳定发展。

此外,基金经理的培养期被大大缩短,低龄化和浅阅历现象明显。基金经理的成长必须要经历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岗位,因此需要相当长的培养期,才能真正成为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通常情况下,美国对基金经理的培养期需要12年以上,基金经理平均年龄超过40岁,很多公募基金经理、对;中基金经理皆有从事多种行业的任职经历。最近两年,由于国内基金业人才相对匮乏,导致基金经理的培养期被大大缩短,只有大约5年时间,大量年轻的基金经理被“拔苗助长”地迅速推到前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基金经理队伍中30岁以下(不包含30岁)的基金经理已经超过了10位。基金经理往往是从象牙塔直奔投资岗位,缺乏从事实业经济的经历,也缺乏扎实的公司基本面研究功底,这常常让很多基金经理看不到企业盈利的灵魂。国内基金经理年轻化、从业经历浅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基金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资产配置同质化严重,投资风格趋同

现有的开放式基金虽然在契约中有平衡型、成长型和价值型的区分,但实际运作中受证券市场大环境的限制,各类基金的资产配置、品种选择的空间不大,具体运作策略也没有大的差别,各种不同类型基金的资产配置结构雷同。 由于我国当前股票型基金占基金总规模的比重过大,而市场上只有一小部分上市公司具备长期的盈利能力,因此股票型基金的持股结构高度重合。例如,观察2007年三个季度的基金报告,单只重仓股票平均被基金持有数量由2007年一季度的10只到2季度的44.79只,再发展到三季度的51.12只。这反映了2007年随着市场估值升高、大盘蓝筹股成为市场主流,基金趋于通过抱团取暖规避风险获取平均收益。虽然抱团取暖的投资策略给部分基金带来较好的投资效果,但在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这将使得基金间展开博弈,可能引发相互厮杀,从而导致股票的大幅下跌以及基金净值的集体缩水,甚至可能导致基金行业面临流动性危机。

(四)投资范围有限,资产管理能力不高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十分发达,金融产品单一,基金可选择的对象只有股票、国债等少数几类,而且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发放数量较少,基金的

收益主要依靠资本利得而不是红利,基金管理人在选择股票时往往倾向于少数能获得资本利得的股票。这样一来,本已有限的投资范围就更小了,使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投资理念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同时,股票市场没有如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工具,并且市场缺乏做空机制,资金只能通过单向做多来获取收益,这制约了基金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导致其组合投资管理手段有限,无法充分显示出专业投资人相对普通投资者的比较优势。一旦影响证券市场的利率、货币供给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市场行情下跌,基金所持有的资产必然随之缩减,使基金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五)基金内部治理结构不甚合理 1、基金持有人大会虚置。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代表基金份额10%以上的持有人有权自行召开持有人大会和自行提案审议。但是目前基金持有人大会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措施保障,造成基金持有人大会虚置问题,主要是因为基金持有人大多缺乏参加基金管理的热情,而且基金持有人大会不定期,容易被忽视。 2、独立董事制度存在局限。

根据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基金管理公司都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但是由于基金公司的独立董事完全由基金公司的股东提名,所以聘请的独立董事只对基金公司的股东负责,而不对基金持有人负责,他们并不承担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的职责。当基金管理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独立董事必然维护控股股东的利益。 3、缺乏有效的基金激励机制。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人的报酬以年底基金净资产值的1.5%年费率计提管理年费,开放式基金还要另外加上1.5%左右的申购费和0.5%的赎回费。这意味着基金规模越大,提取的管理费越多,基金管理人收入越高。这种报酬制度造成基金管理人的报酬与管理能力没有直接关系,只取决于基金规模,不仅导致基金管理人人为做市值的道德风险,而且造成基金管理人的收益报酬和风险责任不对称,导致基金管理人自然缺乏盈利的动力。 4、基金托管人地位缺乏独立性。

我国现行法规规定基金托管人有监督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运行的职责,但通常这种监督难以实现,原因在于:第一,基金发起人一般就是基金管理人,他有权决定基金托管人的选聘,并且经中国证监会和央行批准后,还有权撤换基金托管人;第二,基金托管人是按基金资产净值的0.25%的费率逐日计提托管费的,托管人可从基金中获得巨额托管费,这必然导致基金托管人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独立于基金管理人,实施监管职责。

(六)基金的外部监督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1、我国基金监管仍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撑。 相较于基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建设尚显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满足基金规范的需要。尽管我国已经有了《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信托法》等法律规章制度,但尚未建立以《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核心、各类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基金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另外,我国的基金立法缺乏一定的延续性,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较差。 2、基金行业自律组织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随着基金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基金业事无巨细的直接监管无疑是效率低下的。作为多层次基金监管体系的一部分,基金行业自律具有经常性、及时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