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南京大学考研复习) 下载本文

为宗旨,多载针时砭的杂文和随笔散文,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并形成了一种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28. “语丝”文体: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当然这只是大致情形,除了议论性的杂感外,也有不少抒情小品佳作。

29. “现代评论”派:20年代中期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对立,这自然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取向。代表作家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陈西滢:《西滢闲话》;徐志摩:《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裴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等。

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30. 天知派新戏: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进化团。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天知派新戏”是“广场戏剧”的先河。内容上反映现实,具有教化功能,有功利性。形式上不在固定的剧场内演出。

31. 甲寅中兴:随着新民、民鸣、启民等剧团的崛起,一大批新剧团纷纷成立。到了1914年上半年,上海的文明戏剧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小剧团先后有数十个,剧人达到千人之多,大有压过旧剧之势。为了加强新剧社之间的团结,促进新剧的发达,1914年2月,许啸天、王汉祥等发起组织新剧公会,并决定于农历的五月五日在民鸣社举行联合公演。参加公演的有新民社、民鸣社、启民社、文明社、春柳剧场、开明社六大剧社。这次联合公演,是自有新剧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它标志着文明戏商业演剧空前的繁荣。1914年为农历甲寅年,有人由此把文明戏这一次的兴盛称为“甲寅中兴”。 (南开新剧团在天津成立。六大文明戏演出团体在上海联合公演,文明戏进入全盛时期,史称“甲寅中兴”。)

32. 剧场话剧:

33.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他揭开了西方(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再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二是提出与建立了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这就是由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创造的所谓“第四堵墙”的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

34.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

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3)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35.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1)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2)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3) 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36.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1)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2)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

37. 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38. 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宗教传奇色彩始终不离许地山小说,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造成了他与郁达夫,与乡土回忆者不同的浪漫传奇小说,下笔是人生实景,出笔已达超现实境界。(1)《命命鸟》:人物对生命的态度,敏明企图逃婚,加陵在离奇的佛教式冥想中大彻大悟,厌却红尘,以虔诚祈祷感化敏明,双双走入绿丝奇湖,将入世的爱寄托在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上。(2)《缀网劳蛛》:一种只管织网而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上升到哲理层面。宗教的人生信仰渗入同一般五四姿态分离。(3)《玉官》,叙述一个女基督徒的经历,宗教气愤浓厚。(4)《春桃》,民间仁义和宗教慈爱混合在一起,”主人公不再进教堂,不再布道,可他们一举一动都合乎教义,宗教由外在的宣扬变为内在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行动自发表现出来。”

第二个十年: 1.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 左翼文学运动:在第二个十年(1927-1937)里,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艺术思潮,一是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创作,一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包括民主主义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创作。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运动,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本期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主要由政治突变所推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有一次建立“革命文学”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任务。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 3. 左翼小说:

4. 无产阶级文化派: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 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群众性团体。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

5. “拉普”: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拉普”提倡“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历史意义在于企图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寻找一个最好的创作方法(虽说要以一种方法代替其他各式各样的有声有色的方法,本身已不足取,但总还有积极的一面),其错误的要害却是混淆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区别,进而以世界观代替创作方法。30年代初,“左联”迫不及待地将“拉普”的口号搬过来,于是文坛上就“唯物辩证法”满天飞,却没有多少人真懂得其中的深义。有意思的是,当苏联已经在清算“拉普”的错误,已经放弃“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时候,中国却认认真真地将其搬来,用以清算初期普罗文学创作的“革命浪漫谛克倾向”。

6. 革命现实主义: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样就把“30年代”与“五四时期”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 7.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8. 自由主义作家: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等。主张: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认同艺术“超脱现实的原则”,认为“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朱光潜)。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实于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9. “左联”青年作家: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义”势头。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

10. 心理分析小说(心理分析派):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11. 京味小说:老舍是京味小说源头,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其次是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再次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最后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12.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

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13. 现代章回体小说:张恨水在30年代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经过自觉改革,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他也成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这是由张恨水的独特立场造成的。一方面不放弃章回小说形式和通俗文学娱乐性,另一方面立足章回体而不断拓宽其功能,追求新潮流不甘落伍。他让章回小说能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容,他主义章回的回目格法,以把章回体调适为一种富于弹性的新旧皆宜的文体,并不仅仅能用来写鸳鸯蝴蝶式的故事。 14. 社会言情小说(南派、北派):

15. 林庚“格律诗试验”:30年代现代诗派诗人大多数采用自由诗体,也有进行新的格律诗试验的,这就是林庚。他的《夜》《春夜与窗》里多为自由诗,但诗人很快就敏感到新诗在“五四”散文解放的浪潮中获得了自由以后,还需要再一次解放,即“为了使诗歌语言利于摆脱散文中与生俱来的逻辑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找到自己更完美的形式”。于是有了《北平情歌》时代的林庚:离开了自由诗,而从现代生活语言全新节奏的把握与中国民族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规律的探讨中去寻找新诗的新的格律。林庚的努力,显示出新诗的形式探索由着重外来形式的引入,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发展道路的历史借鉴,自有“史”的意义。

16. 《现代杂志》:1932年《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原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17. “林派刊物”(《论语》、《人世间》、《宇宙风》):30年代前期,文坛上曾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成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现实和独抒性灵的创作。经常为《论语》撰稿的就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简又文、老向、陶亢德、邵洵美等。林语堂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他为《人间世》的定位是:其提倡小品“不能兴邦,亦不能亡国,只想办一好好的杂志而已,最多也只是提倡一种散文笔调而已“。

18. “鲁迅风”杂文:“孤岛”时期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种杂文创作倾向。巴人、屈铁、冈子、柯灵、文载道、周木斋、周黎庵等以《文汇报·世纪风》为主要阵地,从1938年下半年起,发表一系列揭露日伪势力、针砭社会世相的杂文,后集结为《边鼓集》。这些杂文学习鲁迅的精神和文风,具有幽默讽刺、锋利泼辣的特点,并形成为一种杂文趋势,被称之曰“鲁迅风”。 左联杂文作家涌现,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瞿秋白的十几篇杂文被鲁迅收入《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读者不能区分,唐弢《新脸谱》被误认为是鲁迅所作而受到攻击。这一时期鲁迅对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杂文风格特色可用”鲁迅风“加以概括。

19. “开明”同人散文家: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多是上海立达学园同事,40年代聚集于开明书店周围,夏出任开明书店编辑部主任,开明书店出版《中学生》,提倡《科学小品文”,刘薰宇的数学小品,贾祖璋的生物小品,深受学生欢迎,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操守,但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他们乐于把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重理念,讲究结构的叙事与议论结合语式,善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哲理,追求高远情境,严谨而有韵致,其文平淡如水,明白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