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自评估报告(2015新版) 下载本文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申报

自评估报告

申报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名称:

参与单位名称:

自评星级: 星级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制 二〇一五年 七 月

填写说明

1.本报告适用于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由申报单位填写。

2.“达标/得分”的填写方式:对于控制项,满足要求的项填写“√”,不满足要求的项填写“×”;对于评分项,填写该条的实际得分。 3.“不参评”的填写方式:对于控制项,不参评的项填写“○”,对于评分项,若整个条文不参评或部分款项不参评,则在“不参评”栏中填写实际不参评的分值。如因项目实际情况致使某些条文不参评,请在该条文“评价要点”中阐明原因,并在“实际提交证明材料”中提供证明材料。 4.“折算后得分”=。

5.“实际提交材料”中填写对应条文实际提交的材料的全称、路径。 6.本报告封面的“申报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参与单位名称”请务必认真、仔细填写,并与申报书保持一致,如因笔误造成评审或证书制作问题,后果自负。

I

目录

一、项目概况 ............................................................................................................... 1 二、自评总述 ............................................................................................................... 2 三、项目效果图 ........................................................................................................... 2 四、自评内容 ............................................................................................................... 3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2 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83 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107 8 室内环境质量 ....................................................................................................................... 130 11提高与创新 .......................................................................................................................... 166

II

一、项目概况

项目的基本信息: 1、项目名称: 2、建筑类型及数量:

建筑类型:□住宅、□办公、□酒店、□商场、□学校、□其它 数量: 3、建筑面积:

项目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 ,地下建筑面积: 4、建筑层数: 地上层数: 地下层数: 5、项目描述:

简要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500字以内)

1

二、自评总述

经自评估,本项目设计阶段控制项全部达标,总得分达到设计阶段星级的标准。项目评分情况见表1:

表1项目设计阶段评分情况

节地与室外环境 共100分 实际得分 不参评分 最低得分 折算后得分 居住建筑权重 公共建筑权重 总得分

40 0.21 0.16 节能与能源利用 共100分 40 0.24 0.28 评分项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共100分 40 0.20 0.18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共100分 40 0.17 0.19 本项目星级 室内环境质量 共100分 40 0.18 0.19 共10分 加分项 三、项目效果图

2

四、自评内容

3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子项 编号 4.1.1 条文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场地内应无超标污染物排放。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分数 —— 不参评 达标/得分 控制项 4.1.2 —— 4.1.3 4.1.4 4.2.1 土地 利用 4.2.2 4.2.3 4.2.4 4.2.5 —— —— 19 9 6 4 4 室外 环境 4.2.6 4.2.7 4.2.8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4.2.9 4.2.10 4.2.11 6 4 9 3 6 6 4.2.12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3 4.2.13 9 4.2.14 6 4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15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总分 折算后得分= 6 100 5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1 控制项

4.1.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1) 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 评价要点

是否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是、□否

场地内是否有以下各类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其他保护区、□以上皆无

场地内是否有以下各类文物古迹: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以上皆无

简要说明项目选址的建设用地属性以及场地内地形、资源情况(100字以内)。

若含有上述所列各类保护区或文物古迹,简要说明保护或改造的措施(200字以内)。

3) 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场地区位图:应包含项目所在地位置及名称、周边建筑物及道路市政设施信息; 2、 场地地形图:应为场地原始地形图;

3、 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应为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颁发的证书,其中包含项目名称、位置、

建设规模;

4、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法定规划文件或出具的证明:如涉及风景名胜区,应提供已批

复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有关图纸及文件;涉及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项目,

6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应提供已批复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有关图纸及文件;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应由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有关文件,明确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

5、 保护区或文物古迹保护或改造的方案:如场地内有以上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应有相

应保护或改造措施。

实际提交材料: 7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1.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 评价要点

场地选址附近有以下威胁或者危险源:

□洪灾、□泥石流、□含氡土壤、□风切变、□抗震不利地段(如地震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电磁辐射(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火、爆、有毒物质等(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以上皆无

场地的防洪设计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的规定: □是、□否

抗震防灾设计符合《城镇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是、□否

土壤中的平均氡浓度: (Bq/m3),是否达标:□是、□否 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是、□否

对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的危险源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是、□否

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采用有效的治理与防护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否

简要说明避免以上威胁或危险源的措施。(3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场地区位图:应包含项目所在地位置及名称、周边建筑物及道路市政设施信息; 2、 场地地形图:应为场地原始地形图;

3、 环评报告书(表):应体现场地是否有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以及是否

有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等危害;

4、 涉及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多发区的,提供地址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包含场地稳定

8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性及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评定内容;场地内有毒有害物质的专项检测报告:如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污染源检测报告等。

实际提交材料: 9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1.3 场地内应无超标污染物排放。

1) 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场地内是否有以下建筑或设施:

□餐饮类建筑、□锅炉房、□垃圾运转站、□其他易产生烟、气、尘、噪声的建筑或设施(请填写)、□以上皆无

如有,是否超标排放:□是、□否

如有以上建筑或设施,简要说明避免排放超标的控制措施:(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建筑总平面图:应体现相关污染源所在位置及其控制措施; 2、 建筑平面图:应体现相关污染源所在位置及其控制措施; 3、 环评报告书(表):应包含场地内各类污染源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实际提交材料: 10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居住建筑

住区位于气候区: ,所在城市为: ,属于: □大城市、□中小城市 本项目中住宅标准日最低日照时数: (小时) 住区内是否有老年人居住建筑:□是、□否

如有老年人居住建筑,则老年人居住建筑冬至日日照时数: (小时) 是否为旧区改建内的新建住宅:□是、□否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类型:

□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疗养院、□其他类型: 如是托儿所或幼儿园,则其生活用房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小时数:(小时) 如是中小学校,则其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小时数:(小时)

如是医院、疗养院等建筑,其病房楼、住宿楼的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小时数:(小时) 周边是否有居住建筑、学校建筑、医疗卫生建筑等:□是、□否 如是,本项目是否影响其日照要求:□是、□否 3) 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总平面图:应标有清晰的红线、绿线,以及提供能反映本地块与周边地块的空间相邻关

系(距离、高度等);

2、 日照模拟分析报告:应通过当地规委认可的计算软件对标准日最低日照时数进行模拟计

算。

实际提交材料:

11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评分项

Ⅰ土地利用

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得分自评 □居住建筑

序号 3层及以下 35<A≤41 A≤35 评价内容 19层及以上 11<A≤13 A≤11 15 19 19 评价分7~12层 22<A≤24 A≤22 13~18层 20<A≤22 A≤20 自评得人均居住1 用地指标A(m) 24~6层 23<A≤26 A≤23 总分 值(分) 分(分)

□ 公共建筑

序号 评价内容 0.5≤R<0.8 1 容积率R 0.8≤R<1.5 1.5≤R<3.5 R≥3.5 总分 评价分值(分) 5 10 15 19 19 自评得分(分) 2) 评价要点 □居住建筑

项目立项审批时间:

住宅层数:□3层及以下、□4~6层、□7~12层、□13~18层、□19层及以上 住区用地面积:

居住人口(按每户3.2人计算):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

□ 公共建筑

项目审批时间:(年) 规划用地面积:(平方米) 地上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容积率:

12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居住建筑:

1、 总平面图:应包含住区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户数等技术经济指标; 2、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书:应包括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过程; 3、 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审批文件。

公共建筑:

1、 总平面图:应包括规划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容积率

等技术经济指标;

2、 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审批文件。

实际提交材料: 13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1)得分自评 □居住建筑

序号 评价内容 新区建设 住区人均公1 共绿地面积Ag 2 住区绿地率 1.0m≤Ag<1.3m 1.3m≤Ag<1.5m Ag≥1.5m 大于30% 总分 22222评价分值旧区改建 0.7m≤Ag<0.9m 0.9m≤Ag<1.0m Ag≥1.0m 大于25% 22222自评得分(分) (分) 3 5 7 2 9

□ 公共建筑

序号 评价内容 30%≤Rg<35% 1 2 绿地率Rg 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总分 35%≤Rg<40% Rg≥40% 评价分值(分) 2 5 7 2 7 自评得分(分) 2) 评价要点 □居住建筑

项目用地面积: ,绿地率: 公共绿地面积: ,人口数: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公共建筑

项目用地面积:(平方米),绿地面积:(平方米),绿地率:(%) 绿地是否向社会公众开放:□是、□否 3) 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居住建筑:

1、 总平面图:应体现绿地位置、面积,并包括用地面积、绿地面积、绿地率等指标技术经

济指标;

2、 居住建筑平面日照等时线模拟图:应体现绿地的日照和阴影情况。

14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计算书:应体现公共绿地的位置、面积分析,以及计算结果。

公共建筑:

1、 总平面图:应体现绿地位置、面积,并包括用地面积、绿地面积、绿地率等指标技术经

济指标;

2、 体现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相关文件。

实际提交材料: 15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1) 参评情况 □参评;□不参评 不参评条件:

□场地区位、地质等条件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 2) 得分自评 □居住建筑

评价分值序号 评价内容 (分) 5%≤Rr<20% 1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 总分 20%≤Rr<35% Rr≥35% 2 4 6 6 (分) 自评得分

□ 公共建筑

评价分值序号 评价内容 (分) 1 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1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Rp2 总分 Rp1≥0.5 Rp1≥0.7且Rp2<70% 3 6 6 (分) 自评得分3) 评价要点

是否有地下空间:□是、□否 □居住建筑

项目用地面积:(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为(%) 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

□ 公共建筑

项目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平方米)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为: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16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

简要对该建筑的场地区位、地质条件、地下空间功能分区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合理性等进行阐述。(200字以内)

4) 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总平面图:应包括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建筑占地

面积等技术经济指标;

2、 地下空间建筑平面图:应体现地下空间功能分区及面积;

3、 地下空间不参评情况说明书:应论述项目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缘由,如场地区位和地

质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功能或性质确实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等。(仅本条不参评项目提供)。

实际提交材料:

17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Ⅱ室外环境

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1) 得分自评

序号 1 2 评价内容 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或非玻璃幕墙建筑 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的规定。 总分 评价分值(分) 2 2 4 自评得分(分) 2) 评价要点

采用玻璃幕墙或镜面式铝合金装饰外墙:□是、□否。

如果“是”,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为:,并简要说明采用何种措施避免对周边建筑造成光污染(200字以内)。

室外景观照明是否有直射光射入空中:□是、□否 照明光线是否有超出被照区域的溢散光:□是、□否 如有,则溢散光占比为: 3) 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总平面图:应反映本地块周边建筑的类型,以及与周边建筑的空间相邻关系(距离、高

度等);

2、 建筑设计说明:应包含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的参数说明; 3、 建筑立面图:应体现各个朝向的建筑立面布局;

4、 幕墙设计说明:应包含玻璃幕墙或镜面式铝合金装饰外墙的光污染分析; 5、 室外景观照明设计说明及图纸:应包含光污染控制措施;

6、 幕墙玻璃的光学性能检测报告:应包含可见光反射比参数的检测结果;

7、 光污染分析专项报告:应包含玻璃幕墙或室外照明可能造成的光污染分析,并提出相应

的解决方案。

18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实际提交材料: 19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1) 得分自评

序号 1 评价内容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总分 评价分值(分) 4 4 自评得分(分) 2) 评价要点

场地位于《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类型: 类 编号 监测点 测量值 昼间 夜间 标准值 昼间 夜间 达标情况 项目噪声预测结果:

预测点

简要说明场地周围噪声源分布状况,如果拟建噪声敏感建筑不能避免临近交通干线,或不能远离固定的设备噪声源时,说明降低噪声干扰的相关手段和措施。(200字以内)

与相应道路中心线的最近距离(m) 交通噪声预测结果 昼间 夜间 声环境质量标准 昼间 夜间 3) 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环评报告书(表)或场地环境噪声现场测试报告:应体现环境噪声的测点布置、检测结

果等,若环境噪声测试值比标准规定值高,尚需提供降低噪声的措施。 2、 噪声预测分析文件:结合场地环境条件变化进行对应的噪声改变情况预测。

20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实际提交材料:

21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6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1)得分自评

序号 评价内容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s,且室1 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 或只有一排建筑 过渡季、夏季典2 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 总分 2 1 6 1 评价分值 (分) 2 自评得分 (分) 2)评价要点

项目模拟工况设置情况:

冬季典型风速: ,风向: 夏季典型风速: ,风向: 过渡季典型风速: ,风向: 依据的标准或规范: 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项目场地内有几排建筑:□一排、□ 两排、□两排以上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的风速为: ,风速放大系数为: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为: (Pa) 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场地内人活动区是否会出现涡旋或无风区:□是 □ 否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为: (Pa) 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的可开启外窗的面积比例: (%)

如有通风不利,简要说明场地风环境改善措施。(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22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总平面图:应体现地块内各建筑的布局及高度、与周边建筑的空间相邻关系(距离、高

度);

2、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应包括边界条件设置、模拟工况、模拟结果等内容,如有不

利结果,尚需提供改善措施的效果分析。

实际提交材料: 23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1)得分自评

评价分值序号 评价内容 (分)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1 2 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比 达到10% 达到20% 1 2 2 4 (分) 自评得分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 总分 2)评价要点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内的遮荫措施有:□乔木、□构筑物(构筑物类型:)、□以上皆无。

场地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遮荫面积统计

项目 户外活动场地面积 户外活动场地内乔木遮荫面积 户外活动场地构筑物遮荫面积 户外活动场地内有乔木、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比例 ★

★数值 - - - - 单位 - - - - 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

道路路面、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统计

项目 道路面积 建筑屋面面积 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 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占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总面积的比例 - % 数值 - - - 单位 m m m 2223)证明材料 提交清单及要求:

1、 总平面图:应体现场地内建筑、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地面停车场等的位置及面

积;

2、 乔木种植平面图:应体现所有乔木的名称、数量及其位置;

24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3、 构筑物设计详图:应体现构筑物投影面积;

4、 户外活动场地遮荫面积比例计算书:应包括乔木以及构筑物遮荫面积的详细计算; 5、 场地铺装平面图:应体现各类铺装的类型、位置、面积,对硬质铺装,应体现铺装材料; 6、 屋顶铺装平面图:应体现各类铺装的类型、位置、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及面积; 7、 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铺装产品检测报告:应包含太阳辐射反射系数的说明;

8、 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占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总面积

的比例计算书:应包括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各类铺装的类型、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及面积的统计计算。

实际提交材料: 25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Ⅲ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1)得分自评

序号 1 评价内容 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总分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3 2 3 3 3 9 2)评价要点

场地内交通组织是否人车分行:√是、□否 公共汽车站统计表:

公交站名称 场地出入口步行至公交站的距离(m) 公交汽车线路名称 已建/规划

轨道交通站统计表:

轨道交通站名称 场地出入口步行至轨道交通站的距离(m) 轨道线路名称 已建/规划

场地是否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是、□否

请对场地内交通组织及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之间的交通流线进行简要分析。(200字以内)

26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场地交通分析图:应体现场地内人行、车行流线分析;

2、 当地最新的交通地图:应标明项目所在位置,所有出入口设置及附近公交站点(含公共

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

3、 公共交通站点分布说明书:应包含项目附件公交站点分布情况介绍,项目场地出入口至

附近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的标注说明,已建的公交站点照片或规划中公交站点的规划文件。 实际提交材料: 27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9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1)得分自评

序号 1 评价内容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总分 评价分值(分) 3 3 自评得分(分) 2)评价要点

场地内人行通道是否采用无障碍设计:□是、□否

简要说明场地内人行通道及场地内外联系的无障碍设计情况。(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总平面图:应体现场地内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的位置;

2、 建筑设计说明:应包括对场地内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的详细说明,并与详图吻合; 3、 场地竖向设计:应与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说明相吻合。

实际提交材料: 28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1)得分自评

序号 1 评价内容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 项: □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2 约用地;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3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3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总分 6 2)评价要点 停车场所设置方式

类别 自行车停车设施 设置方式 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遮阳防雨措施 采用以下停车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机动车停车设施 □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停车楼、□其他方式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是否满足 □ □ □ □ □

停车场所设置规模

类别 自行车停车位数量 机动车停车位数量 当地规范限值(辆) 设计值(辆) 是否满足 □ □

简要说明自行车及机动车停车位设置、停车方式、停车场管理等。(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总平面图:应包括机动车停车数量(包括地面停车位及地下停车位)及类型、非机动车

29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停车位数量等技术经济指标,场地停车场的位置、停车位数量; 2、 停车场平面图:应体现停车场的位置、停车位大小及数量等;

3、 自行车遮阳防雨设施详图:应体现遮阳防雨设施的构造、尺寸、形式及材质; 4、 机动车停车位详图:应体现停车设施的尺寸、形式及结构图;

5、 停车管理办法:应包含对外开放管理办法等(针对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的项目)。

实际提交材料:

30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1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1)得分自评 □居住建筑

序号 满足下列要求: 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 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1 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5)场地1000m 范围内设有5 种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总分 6 满足4项及以上 6 满足3项 3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 公共建筑

序号 满足下列要求: 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 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1 2)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总分 6 满足3项及以上 6 满足2项 3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2)评价要点

□居住建筑

场地1000m 范围内可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别包括: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

住区及周边服务半径内可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

31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场地内是否有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是、□否,包括:商业 □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类别及其公共服务功能统计

序号 1 2 3 4 公共建筑名称 功能类型 公共服务功能种类 公共服务功能描述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情况统计

序号 1 2 共同使用、资源共享的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名称 数量 作用 共享对象

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序号 1 2 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名称 数量 作用 开放时间

室外活动场地是否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是、□否

如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请简要描述错时开放的实施办法,包括开放的空间、时间以及相关管理制度(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32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提交材料及要求: 居住建筑

1、 小区规划图:应标明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以及住区出入口距离各公共服务设施的距离。 2、 建筑或室内活动场地对外开放的说明文件:应包括对外开放空间、开放时间以及具体的

公众使用的管理办法,保证安全高效的空间利用。 公共建筑

1、 总平面图:应体现场地内建筑的功能及布局;

2、 建筑设计说明:应体现场地内的公共建筑类型及其公共服务功能;

3、 共享配套设施所在楼层的建筑平面图:应体现配套设施的位置、面积以及功能类型; 4、 配套设施共享说明文件:应包括配套设施共享的管理办法,保证设施的有序使用; 5、 建筑或室内活动场地对面开放的说明文件:应包括对外开放空间、开放时间以及具体的

公众使用的管理办法,保证安全高效的空间利用。

实际提交材料: 33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Ⅳ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1)得分自评

序号 评价内容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1 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总分 3 3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2)评价要点

项目场地内是否有:□自然水域、□湿地、□植被、□其他 建设过程中是否被改造:□是、□否

如果“是”,那么工程结束后是否会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是、□否

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是否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是、□否 场地设计是否对原有的表层土进行保护利用:□是、□否

简要说明场地的原有地形地貌,阐述对场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有效利用、保护场地内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的改造和保护措施。(3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场地地形图:应体现场地开发前的原有地形地貌;

2、 带地形的规划设计图:应体现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与原有地形地貌的结合设计情况; 3、 乔木等植被保护方案:应注明保护的植被,以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4、 水面保留方案:应注明保留的水面范围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34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5、 表层土利用方案:应注明表层土的保护及利用措施;

6、 生态保护和补偿计划:应包含场地开发前的原有地形地貌概况、场地开发对其影响分析、

拟采取的生态保护和补偿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实际提交材料: 35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1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1)得分自评

序号 评价内容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1 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2 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3 50%。 总分 3 9 3 3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2)评价要点

项目所在地: ,年平均降雨量 ; 场地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统计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类型 下凹式绿地 雨水花园 屋顶绿化 植被浅沟 树池 雨水塘 雨水湿地 景观水体 自然水体(河流、湖泊) 其他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 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 场地绿地面积 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 面积(m) 2 是否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是、□否 简要描述场地内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的衔接和引导设计,及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300字以内)

36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透水铺装面积比例计算

序号 1 2 3 4 5 6 透水铺装类型 植草砖 透水沥青 透水混凝土 透水地砖 透水镂空地面 其它 硬质铺装总面积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

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简要描述雨水的渗蓄和排放措施(200字以内)。

项目用地面积57677.24(平方米);场地用地面积是否大于10hm2:□是、□否。 如场地用地面积大于10hm2,是否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是、□否

如果“是”,请简要描述场地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包含对场地内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回用等的全面统筹规划设计。(300字以内)

37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绿化总平面图:应体现项目红线范围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的位置、面积等; 2、 下凹绿地、雨水花园详图:应有下凹式绿地与周边道路的高差,雨水花园详细的构造; 3、 场地铺装平面图:应在场地铺装图中标明室外透水地面位置、面积、铺装材料等; 4、 室外给排水总平面图:提供屋面雨水、道路雨水排水图纸,并提供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

的设计图;

5、 雨水专项规划或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应介绍规划依据、原则、范围、目标、雨水系

统规划。

实际提交材料: 38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1)得分自评

序号 1 2 评价内容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 总分 评价分值(分) 3 6 6 自评得分(分) 2)评价要点

项目所在地:陕西省安康市,年均降雨量:1100mm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表

雨水利用措施 下凹式绿地、树池 景观水体 雨水回收系统 绿地、透水地面 场地年降雨量(m)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333控制的雨水量(m) 场地年雨水控制总量(m) (注:雨水利用措施包括:自然或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绿化总平面图:应体现项目红线范围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的位置、面积等; 2、 下凹绿地、雨水花园详图:应有下凹式绿地与周边道路的高差,雨水花园详细的构造; 3、 雨水系统设计说明:应介绍规划依据、原则、范围、目标、雨水系统规划方案; 4、 雨水排水图纸:提供屋面雨水、道路雨水排水图纸,并提供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的设计

图;

5、 景观铺装图纸:应在场地铺装图中标明室外透水地面位置、面积、铺装材料等; 6、 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应介绍当地降雨统计数据、场地雨水利用方案,计算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 实际提交材料:

39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15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1)得分自评

序号 评价内容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1 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居住建筑 2 □公共建筑 总分 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 株/100m 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 2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3 3 3 6 2)评价要点 项目所在地区:

□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 绿化植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否 采用包含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是、□否

如绿化植物种植在地下车库顶板上,则种植区域覆土深度: (米) 排水设施设置情况:

□居住建筑:

项目用地面积: ,绿地面积:

绿地中乔木的数量: ,平均每100m2绿地面积上的乔木数: 请列举本项目中的主要绿化物种:(200字以内)

□公共建筑:

采用屋顶绿化:□是、□否 采用垂直绿化:□是、□否

屋顶可绿化面积:(平方米);屋顶绿化面积:(平方米) 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例:(%)

40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简要说明屋顶绿化或垂直绿化:(200字以内) 1. 屋顶绿化或垂直绿化的位置、方式等 2. 主要植物种类等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景观总图及设计说明:应体现项目红线范围内景观总体设计内容; 2、 景观种植图:应体现项目内乔、灌、草植物的种植位置; 3、 苗木表:应体现项目内乔、灌、草植物种类信息;

4、 屋顶绿化平面图:应有屋顶可绿化面积、屋顶绿化的类型、面积、种植植物; 5、 垂直绿化种植图:应有垂直绿化的位置、面积、种植植物。 实际提交材料:

41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子项 条文 编号 5.1.1 条文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现行值规定。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规定值低20%。 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 42

分数 不参评分 达标/ 得分 —— 5.1.2 控制项 5.1.3 —— —— 5.1.4 —— 5.2.1 建筑 与围护结构 6 5.2.2 6 5.2.3 10 5.2.4 6 供暖、通风与空调 5.2.5 6 5.2.6 10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5.2.7 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 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目标值规定。 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总分 折算后得分= 6 5.2.8 9 5.2.9 5 照明与电气 5.2.10 8 5.2.11 5.2.12 5.2.13 5.2.14 5.2.15 5.2.16 3 5 3 3 4 10 100 能量综合利用 43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5.1 控制项

5.1.1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1) 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 评价要点

建筑所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

□严寒A区、□严寒B区、□严寒C区、□寒冷A区、□寒冷B区 □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A区、□温和B区

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 ,属于:□甲类公共建筑、□乙类公共建筑

执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陕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61-65-2011) 建筑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是□否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 参评建筑 热工参数 单位 类型I 44

类型II 类型III 参照建筑 是否满足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体形系数 东向 窗墙比 南向 西向 北向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例 屋面传热系数K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传热系数K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传热系数K 传热系数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K 东向 南向 西向 北向 东向 南向 西向 北向 传热系数K 遮阳系数SC — — — — — — W/(m·K) W/(m·K) W/(m·K) W/(m·K) W/(m·K) W/(m·K) W/(m·K) — — — — W/(m·K) — 22222222遮阳系数SC 屋顶透明部分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m·K)/W (m·K)/W 22地面 地下室外墙 热阻R 热阻R □ □

外窗和玻璃幕墙的气密性能指标:

指标类型 外窗 幕墙 气密性等级 标准要求 是否满足 □ □

供暖锅炉的额定热效率:

锅炉类型 热效率 标准要求 是否满足 □ □ 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

编号 设备类型 额定制冷量(kW) 性能参数(W/W) 实际设备 标准要求 是否满足 □ □ □

分户(单元)热计量:

项目采用分户(单元)热计量:□是□否

分室(户)温度调节:

项目采用分室(户)温度调节:□是□否,采用空调末端形式: 。 简要阐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符合其他强制性条文的情况。(300字以内)

3) 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45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1、 建筑设计说明:应有围护结构做法及性能指标说明,外窗和玻璃幕墙气密性指标说明; 2、 暖通设计说明:应有空调、采暖系统、热计量和末端温度调节方式等内容相关介绍; 3、 暖通设备材料表:应有相关设备性能参数的完整详细说明,必要时附设备说明书; 4、 节能计算书:以管理部门批复后的复印件为准。

5、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说明:应对所有强制性条文的满足情况进行完整、

统一的说明。

实际提交材料: 46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5.1.2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1) 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不参评(非集中空调或供暖的建筑不参评) 2) 评价要点

项目的供暖空调系统的热源: ,是否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是□否 空气加湿热源:,是否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是□否

热源选择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相关规定:□是□否

如属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规定可以采用电力直接供暖和加湿的情况,请简要说明。(200字以内)

3) 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 暖通设计说明:应包括对空调采暖系统的完整详细说明; 2、 暖通设备清单:应有相关设备性能参数的完整详细说明; 3、 空调机房布置图:应体现机组形式及位置。

实际提交材料: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