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 下载本文

全校公选课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 5

2)\内向开拓'精神

世界上一些海洋民族形成外向型文化心理。中国人世世代代专注于内向开拓——国家疆域和文化领地的向陆开拓、向内地开拓。

3)精神世界的自我升华

注重精神领域的内向开拓--向人的开拓、向世俗生活的开拓、向现实世界的开拓。 4)中华民族“勤奋(勤俭、自强)”的民族观念

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人勤奋传统与季风环境和小农经济体制有关。 2、中国文化的风格——和谐型

1)“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2)和谐型的文化风格对社会的影响——“大同世界观” \大同世界\观根深蒂固。

过分强调和谐统一反对\过\不及\,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落后而相对稳固的封建结构难以彻底打破。

3)和谐型的文化风格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整体综合观念”

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注重事物内部各部分及事物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性,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整体思维影响根深蒂固:~文学艺术建筑园林的整体性;中医的联系观;关心大局观。日期、地址、姓名表示方法。

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思想在今天意义重大。

整体思维对现代科学有重要意义。量子力学、基因科学、电脑技术。~ 当然这种文化风格也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缺陷。

分析与综合二者有机结合,\天人合一\的辩证法思想会显示巨大生命力。 3、中国文化的内核——伦理型 1)伦理型文化内核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孝坤编

全校公选课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 6

2)伦理型文化产生的基础

\伦理型文化\产生的基础是宗法-农业社会结构。 3)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的扬弃

伦理道德型文化结构的灵魂是宗法意识,紧紧束缚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精神上的虐杀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生活开拓、观念更新的巨大障碍。

中国文化伦理型的内核也有其无比的优越性。重视和谐、人伦、人与人的责任义务、理解礼让尊敬,对经济政治发展都有进步意义;家庭、家乡、同乡观念与经商。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1、中国文化从未出现“断层”

\文化断层\:某一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中断(或中绝)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一以贯之。发展中没有中绝和转向。 2、中国地理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机制'

其一指对外部文化侵入时的单纯防御性保护作用 其二当外部文化侵入之后对异文化的同化或融合能力 其三应付环境变迁挑战的能力。

1) 地理位置的偏远、封闭保证了中国政治-文化史的连续性 政治史的连续性是文化史连续性的保证。

政治-文化史的连续性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中国地理环境所提供的\保护性反应机制'的保证作用。印度和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明。

2) 地理环境的优越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洪炉\

气势磅礴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本土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的碰撞-融合中形成的。世界上绝无仅有。

3)辽阔的腹地使中国文化足以应付环境变迁的挑战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孝坤编

全校公选课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 7

文明受人类文化与历史发展自身规律影响外,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变迁也是影响文明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青藏高原的阻挡,季风气候的惠泽没有遭遇沙漠化的厄运,但近2000年来气候的干冷和暖湿波动诱发了游牧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次冲击,但传统文化岿然不动。原因除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高度发展外,中国地域辽阔,有充分的回旋余地是其重要原因。

3、中国传统文化极强的\内聚力\

中国地理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机制'从宏观上保证了中国文化数千年从未中断;同时中国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具有顽强的内聚力,使中国文化本身从宏观、微观上决定了中国文化在数千年发展中具有最完整的连续性。

内向型气质--极富尊严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深沉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孜孜不倦地奋斗、开拓,使文化尽善尽美--文化生命力强大--保家卫国发扬传统文化。

和谐型风格--政治文化上追求\大一统\生命力最强的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摧残--保证文化的连续性。

伦理道德型内核--强化文化的连续性--伦理道德型信念、传统、习惯影响社会深远,同时在外来文化冲击时增强文化\内聚力\。

可见,正是由于中国地理环境所具有的强有力的\保护性反应机制'和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中国文化传统所具有的顽强的\内聚力\,充分地保证和决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举世无双的延续力和连续性。

第六章 中国国内文化中心及演变

一、关于文化中心转移的基本理论

文化中心。文化的运动。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 文化中心的转移与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 二、中原文化轴心时代

1、政治中心:缓缓向东迁移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孝坤编

全校公选课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 8

选都建国的基本条件,西安的衰落,洛阳、开封的兴衰。 2、经济中心:从稳定、倾斜到基本转向江南 3、文化中心:在摇篮中徘徊 三、江浙“人文渊薮”时代

“靖康”之难及引发的宋室南迁,标志中国文化的江浙“人文渊薮”时代的的开始,在此后的800-900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始终是我国人才与学风分布的重心地区。

1、政治中心:从吴越到燕赵

杭州和南京的兴衰,南控江淮、北连朔漠的北京城, 2、经济重心:稳定在江南

3、文化中心:江浙汇成“人文渊薮”

从南宋到元明学风盛行江浙赣,清代学风敛聚江浙皖,

4、近百年来:东南沿海新月型文化带初步形成;新中国政治中心影响而形成南、北文化中心。

第七章 中国文化区域分异

一、中国文化地理区的划分

中国文化地理区域分异规律。三级文化区的划分。 二、中国东部农业文化区域

1、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 1)南北文化总体差异

人体质差异——北高南矮;语言差异——南繁北齐,福建方言的复杂性;饮食文化南北差异——南米北面,南细北粗;建筑园林差异:南巢北穴,缘由不同,南敞北实,形式不同,南花北柏,植被不同,南水北石,要素不同,南私北皇,社会背景不同,南方佛寺道观,北方石窟寺,民居差异;文风南北差异——南清绮北质朴,南骚北风;画风南北差异——山水画的自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孝坤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