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 下载本文

全校公选课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 1

《中国文化地理》

讲 授 纲 要

《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综合研究它在中国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整体。《中国文化地理》将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扩散、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献计献策。

第一章 绪 论

一、文化与地理环境

1、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定义,文明与文化,文化类型。 2、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

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性。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影响的正确观点。从宏观和长期视角看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局部和短期看人地之间的或然关系。 二、文化地理与中国文化地理

1、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领域

文化地理学。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是其研究领域。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 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中国文化在中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

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孝坤编

全校公选课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 2

为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章 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

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第四纪冰期的苦难历程后,在距今1万年前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掀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屹立于世界古典文明之林。

尤其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多姿的古文化盛开在以中原为核心的辽阔土地上。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二、文明起源的时间

文明是人类文化演进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

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

据此1928年出土的安阳殷墟文化也是相当成熟高度发达的文明了。往上追溯,偃师二里头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500-1900年,有宫殿遗迹,类似甲骨文的文字,大量青铜制品,玉器中有花纹,已是殷墟玉器的祖型。因此偃师二里头文化的晚期——即夏末商初应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

三、文明发祥的区域

中国新石器文化是多元的,但各文化区以中原华夏文化区为核心,其它文化区相辅佐形成,犹如众星拱月。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而作为其核心地区的中原则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 四、文明摇篮的地理背景

旧大陆四大文明皆为大河流域文明。为什么是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狭长的东西向冲击平原上)而不是长江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1、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河流域远古发达文化带基本上完全处于亚热带气候控制下。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孝坤编

全校公选课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 3

2、得天独厚的自然富源

温暖湿润气候,纵横交错的水网,松软肥沃的土壤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其自然成为中国文明的摇篮。

第三章 中国本土文化的形成

一、双源并出

1、中原华夏文化的的发展壮大

华夷杂处的民族格局,战争与文化融合促使华夏文化的弘扬。 2、南方楚文化的蓬勃兴起

兼备夷夏的物质文化,极富浪漫色彩的精神文化,《楚词》与《诗经》比较。 二、合二为一

1、兼并战争与文化大融合

血与火的方式进行的民族与文化的大融合是残酷的,但这是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必然。 秦灭六国的过程,打破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民族的隔阂,消除了华夏族与荆楚族长期形成的历史界限,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实现了两大民族与文化系统的汇合,不仅形成了汉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而且出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雏形和模式。

2、统一中国与文化大一统

以文字的统一为先导,汉民族共同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思维特征、音乐舞蹈、文学美术、风俗习惯以及直接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冠带服饰、庭园建筑等民族文化特征在秦汉时代基本定形。

第四章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一、亚欧大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与对抗

1、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 2、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二、气候变化的波动性与文化碰撞-融合的周期性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孝坤编

全校公选课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 4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融合的周期性与气候冷暖的波动性之间存在基本吻合的准同步规律。

三、游牧文化对农业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

1、第一次冲击与文化融合

东汉至南北朝气候变冷、灾害频繁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2、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晶——盛唐文化 气候温暖,天下富庶,四夷自服,文化昌盛。 3、第二次冲击与文化融合

宋元“太湖结冰,柑橘冻死‘的寒冷气候。民族文化融合的新格局。 4、第三次冲击与文化融合

“明清小冰期“与明末大旱,满清入关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新高潮。

第五章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风貌

一、中国地理环境特征

1、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偏居亚欧大陆的东方。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传统文化的“保护性反应机制”。 2、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背倚高山大漠,面对辽阔海洋,地理形势相对隔绝。 3、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 4、幅员辽阔的文化领地

二、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化风貌

1、中国文化气质——内向型

农业文化气质具有典型的内向型特征。 1)中国人的\天下观\

自我为核心的\天下观\。极富尊严感的\自我意识\和深沉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人的天下观同时又阻滞着中华民族迈向近代文明的门槛。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孝坤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