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全面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一、全球气候变化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 地质时期、历史 时期和 近现代 时期三个阶段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 大冰期,石炭——二叠纪 大冰期, 第四纪 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 大间冰 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 波动变化 之中, 冷暖干湿 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 较长,寒冷期 偏短; 湿润期 与 干旱期 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 湿润期 为主。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 5000 年到前 1500 年的

温暖 期;另一次是 15世纪 以来的 寒冷 期。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 冰盖 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 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 和英格兰。在寒冷期,出现于 14---17 世纪的小冰期,使 传统农作物 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 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 降水量 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 雪盖 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 0.1—0.2 米。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 资源 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 生态系统 的改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 和 气候 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

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 经济价值 以提高人类 当前和未来福利的 物质 与 能量 的总称。

属性: 有限 性, 整体 性, 地域 性, 多用 性, 社会 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属性分: 矿产资源、 气候 资源、 水 资源、 土地 资源、生物 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 可再生 资源、 非可再生 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一)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 木柴 、 水力 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 很低 ,而木柴 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 木柴 时代”。 (二)煤炭时期

以 蒸汽机 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

- 13 -

九世纪俄国的 顿巴斯 、德国的 鲁尔 、美国的 阿巴拉契亚 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 “ 煤炭时代”。 (三)后煤炭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石油 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 石油 和 天然气 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 石油 时代”。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 化石 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 能源 ( 太阳能 、 水能 、 风能 、 生物能 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 石油 、 天然气 、 煤炭 为主。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 自然环境 和 自然资源 的依赖程度很大。 (二)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 矿产 资源,对 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石油工业城市: 大庆 、克拉玛依、 东营 钢铁工业城市: 鞍山 、 本溪 、 攀枝花 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昌 、铜陵 、 个旧 (三)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 、 智力资源 、 信息网络 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 低 ,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 减少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 弱化 。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 地球表层系统 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 自然 事件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 频率 、 影响范围 和 危害程度 。

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 、气象灾害 、 生物灾害 、 海洋灾害 等。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复杂劳动 性、潜在性、群发性、 多因性、实发性、周期性。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不仅造成 直接经济损失 和 人员伤亡 ,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 和 干旱 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特大地表径流 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 山洪爆发而使江

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 大雨 或暴雨 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 14 -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 地貌 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 大 、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 气候 因素的影响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 季风 的影响,水资源 时空 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 大 ,季节分配不均,因暴雨容易酿成洪涝灾害。

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夏季风开始盛行,冷暖空气交绥,锋面雨带控制,暴雨时常发生 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梅雨 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 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降暴雨 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春夏之交 华南地区 (4、5月) 6、7月份 江淮地区 华北地区 7、8月份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8、9月份 东南沿海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15 -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