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说明了( )
A.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力量
B.一定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变成现实力量 C.思想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D.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思想都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9.魏源提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 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这种观点( )
A.坚持了唯物主义 B.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巨大作用 D.坚持辩证法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没有认 识到这一点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11.“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非理性主义的观点
12.对一句格言年轻人没有饱经风霜的人理解得广泛和深刻反映了( )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13.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孔子“生而知之” B.孟子“不虑而知” C.老子“不行而知” D.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4.价值具有( )
A.多维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历史性 15.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认识,必须符合( ) A.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B.对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16.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是( )
A.实践原则 B.真理原则 C.思想原则 D.价值原则 1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 )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18.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
- 13 -
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这说明( )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C.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和推断的 D.理性认识的局限性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20.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2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反映了(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2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2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24.“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本本主义 25.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 直接性 B.表面性 C.具体性 D.全面性 26.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我深信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7.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 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
- 14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8.孙中山指出:认识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 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9.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保证发展的过程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 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 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经典概括 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CD 3.AB 4.ACD 5.ACD 6.ABCD 7.BD 8.ABC 9.ABC 10.ABC 11.AD 12.BC 13.ABC 14.ABCD
15.ABCD 16.BD 17.ABCD 18.AB 19.ABCD 20.BCD 21.ABD 22.BCD 23.ACD 24.ACD 25.ABC 26.BC 27.BC 28.ABCD 29.ABCD 30.ABC
- 15 -
31.ABC 32.BCD 33.BCD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 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4.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生产关系的本质是( )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B.人们的阶级关系
C.人们在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 D.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 7.国家是代表( )
A.统治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8.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 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性 10.“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