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笔记(全) 下载本文

第三节、常用的统计方法

一、排列图 1、作图步骤: ①收集数据;

②对数据分类整理;

③画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横坐标为定性指标,按项目出现频次从左到右由大到小排列;纵坐标左边表示频次,右边表示频率(最高100%); ④需要在横坐标上依次画出直方块;

⑤找出各项目累积百分点,从原点开始连接各点,画出帕累托曲线; ⑥利用排列图确定对质量改进最重要的项目。 2、影响因素类别

A类:80%左右(主要因素)

B类:80%~95%(累积频率)次要因素 C类:95%~100%(一般因素)

二、因果图(鱼刺图)

石川提出,把某些质量问题当作因素,看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1、作图的步骤

①需要明确问题的结果(特性),绘出主干线箭头,结果放到箭头右侧; ②确定该问题影响质量的原因的分类方法5M1E;

③将各个因素分别展开深入分析,继续寻找质量的中原因,并绘制分之箭头; ④继续将中原因展开,分别画出小支,深入分析,知道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为止; ⑤分析图中标出的原因是否有遗漏。 [例]复印质量未达标

三、分层法(5M1E) 1、人员的年龄、性别 2、机器的规格、型号

四、统计法(统计表)调查、分析、核对表 调查表:把产品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分类,预先列成统计调查表,在检查产品时,只需要在相应的分类中进行统计分析。

缺陷位置调查表/缺陷区位调查表(产品示意图):略

五、直方图 1、步骤: ①收集数据

②确定组数k,n<50,57组;50

④组界值(上下限) ⑤中值Xi

⑥统计频数,列出频数分布表

⑦绘制直方图 2、分类:

(1)正常直方图 (2)异常型直方图

①折齿型:分组过细,误差过大 ②左右陡壁型:已剔除不合格产品

③孤岛型:在生产中某一因素或生产条件发生突变 ④双峰型:有两个最大值,数据来自两个不同的总体 ⑤扁平型:生产过程中,某一要素发生缓慢的变化

⑥偏态型:左右数据数量有偏差,对上下限有严格规定

六、散点图与回归分析 (一)事物的相关性

1、确定性关系(函数关系);一对一 2、相关性关系(不完全确定);多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 3、不相关关系

回归分析:研究变量之间函数关系和误差方法称为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称为相关分析。 (二)作图步骤

1)研究分析两种质量特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作图方法称为散点图。 2)①收集数据对;

②建立直角关系坐标;横坐标x表示原因变量,纵坐标y表示结果变量; ③在坐标系上画点、将数据对反映在坐标系中; ④需要标出相应事项;日期、作图者、标题。 (三)类型(图) 1)强正相关

2)弱正相关

3)强负相关

4)弱负相关

5)完全不相关

6)从点分开算正负

(四)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步骤:

①把收集到的数据绘成散点图; ②在散点图的横轴上引出中位线;

③在该中位线左侧所有数据当中找出横轴中位线X1; ④在????右侧?????????????X2; ⑤找出纵轴中位线Y1、Y2,与X1、X2交点连接;

(五)质量管理中统计方法的应用 PDCA(质量循环、戴明环) 步骤:1—4属于P计划环节 1、提出存在的问题:控制图

2、分析问题的原因:一次图、因果图、控制图、散点图 3、确定主要因素:散点图、回归分析 4、寻找解决方案:包括六大要素5w1h 何人何时何地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D阶段5、:(执行方案)将方案落实,实施选定方案 C阶段6、:检查或调查实施结果(直方图、控制图、排列图) A阶段7、巩固已有成绩,总结成功经验

8、将实施中不成功的遗留问题重新分析反馈,到下一个PDCA计划的

开始阶段。

第四章 工序质量控制

第一节 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 一、工序质量

定义:是指工序在六大类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的稳定性。 【两大类解决问题】

①过程状态是否能保证稳定;

②该过程是否有提供合格产品的保证能力。

二、工序能力

定义:是指生产工序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生产或加工能力。 【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①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②产品质量指标是否达到设计的要求。 为什么??

基本原理:在工序的稳定生产状态下,质量特性指标的分布在期望值加+-3ó的范围内的概率应在99.73%,在+-3ó之外的概率为0.27%;即所谓的小概率事件,因此,以质量特性指标期望值+-3ó为标准衡量工序能力,即有足够的理论依据,

也有良好的经济特性。

三、对工序能力产生的影响因素(5M1E)

四、生产精度(反义:误差) 包括部分:

1、准确度:反映系统误差(规则误差)的影响程度。 2、精密度:反映随机误差(偶然误差)的影响程度。

3、精确度:反映受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综复合影响程度。 图:(1)准确度、精密度较高 (2)准确度差、精密度高

(3)准确度较好、精密度较差 (4)准确度和精密度差

五、工序能力指数

1、概念:指质量标准和工序能力的比值,用Cp表示大小,T表示标准工差范围。 Cp=T/B(B=6ó);指数大小跟实际需要和经济效益相匹配(不是指数越高越好、不一定)

2、计算:略

六、产品不良率(计量型)

计算(略)

七、Cp的评价(K=0)

①Cp≥1.67 特级(生产能力过剩)

措施:1)可改用精度较低的设备,或采用较简单的工艺或更换较廉价的材料; 2)更换原有的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②1.33≤Cp<1.67,K=0时(两中心重合) 一级(工序能力充足) 可以用于重要部件的生产,对一般普通产品可以放宽检验。 ③1.0≤Cp<1.33,K=0,二级(生产能力一般) 要注意加强控制,注意对产品及时跟踪检查。 ④0.67≤Cp<1.0,K=0,三级(生产能力不足) 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对产品需要严加检验。

⑤Cp<0.67,K=0,四级(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太低)

停止生产,追查根源,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实施全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