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内是萌发的种子,丙、丁内是煮熟的种子)。
(1)甲、乙、丙、丁中温度升高的是_________,得出结论:植物呼吸释放了_________。 (2)拔掉甲、丙杯的塞子,将点燃的小蜡烛分别放到瓶中,结果,甲中的蜡烛_________,丙中的蜡烛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
(3) 将乙、丁两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结果乙瓶中的气体使石灰水_________,丁瓶中气体使石灰水_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是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
【答案】(1) 甲、乙; 热量; (2) 熄灭; 继续燃烧; 吸收氧气; (3) 变浑浊; 无变化; 二氧化碳; 释放二氧化碳; 【解析】
试题分析:(1)甲、乙瓶内是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一部分能量是以热的形式散失,所以甲乙瓶的温度会升高。
(2)拔掉甲、丙杯的塞子,将点燃的小蜡烛分别放到瓶中,结果,甲中的蜡烛熄灭,丙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由此可得出结论: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3)将乙、丁两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结果乙瓶内是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乙瓶中的消耗的是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丁瓶是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丁瓶中气体使石灰水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是二氧化碳,由此可得出结论,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考点: 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22.(7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 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乙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乙装置必须放 在环境中,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3)实验中玻璃罩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水分是通过叶片上散失。
【答案】(1) 将叶片内淀粉运走耗尽 乙 二氧化碳(2) 无光 光合作用 (3)蒸腾作用 气孔 【解析】
试题分析:(1)(2)为了是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前将植物进行暗处理,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因为甲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容易吸收,所以缺少原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所以甲装置中的叶片滴加碘液不变蓝,而乙装置中的叶片滴加碘液变蓝,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是二氧化碳气体。
(3))为了验证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将装置放在黑暗中,为了防止进行光合作用将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给吸收掉,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气孔是叶片散发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考点: 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3.(12分)下面图甲表示某生长的大棚蔬菜,图乙为该植物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图丙为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大棚该蔬菜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曲线。请回答:
(1) 植物生长生理活动需要水和无机盐,是通过甲图中 【D】__________运输到植物所需要的部位。
(2)甲图中A、B、C为植物叶片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 】_________过程是在细胞内始终进行的生理活动。这一过程发生在丙图的【 】__________中。 (3)过程B的强弱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根据对图丙分析所得结论,对大棚蔬菜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请答出两条)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答案】(1) 茎(导管) (2) A 呼吸作用 5线粒体
(3)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 (4) 间作套种; 合理密植; 【解析】
试题分析:(1)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贯穿于植物体内的导管运输到
植物体的所需部位的;
(2)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图甲中,过程A表示植物体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是植物体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是植物体始终进行的生命活动;
(3)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图甲中,B表示的是水蒸气从叶片的气孔中散失到大气中,因此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而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又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提高产量就是要促进光合作用,那就得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进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土壤空间。
考点: 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合理密植
24.(14分)右图是模仿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过的一个实验示意图(注:玻璃罩是密闭的)
(1)该实验中,甲和乙是做为一组实验。
(2)在乙中:植物光合作用为小白鼠呼吸提供了 , 同时小白鼠呼吸所产生的 也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3)在实验取材上如何确保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
(4)第一次实验后,发现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下列不符合科学探究做法的是 ( ) A.否定原来的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B.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C.检查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
(5)一公顷树林,每天吸收150至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至400千克的氧气,这是依靠绿色植物的作用,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平衡。 【答案】(1)对照;(2)氧气; 二氧化碳;
(3) 除绿色植物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4)A; (5)光合; 碳-氧; 【解析】
试题分析:(1)该实验中,甲和乙是作为一组对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氧气有助燃的特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乙玻璃罩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小白鼠呼吸提供了氧气,验证这种气体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同时小白鼠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验证
这种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方法。
(3)在实验取材上如何确保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除植物外,其它取材条件必须相同。从图中看出甲乙唯一不同的是甲玻璃罩内没有绿色植物,而乙玻璃罩内有绿色植物,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绿色植物。
(4)科学探究是严谨的,不能因为一次实验结果就否定或推翻原来的假设,要检查原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或进行重复多次实验,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可见A符合题意。 (5)一公顷树林,每天吸收150至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至400千克的氧气,这是依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考点: 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