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2日行攻略(中线上-天烛峰下) 下载本文

后石坞是泰山奶奶修真圣地,这里有元君墓塔,是泰山奶奶真身所在地。《岱史》王之纲的《玉女传》引《玉女卷》云:“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天仙圣母本石口西牛国奉符县人,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三年丹成,元精发而光显,遂依于泰山焉。泰山以此有玉女神。”“天空山后石屋”就是后石坞的黄花洞,洞内至今仍有泰山奶奶修真时所留手印。后石坞元君庙是泰山奶奶信仰的祖庭。

后石坞元君庙为明隆庆六年(1572年),胙城大辅将军睦 (木施)创建。

明万历十九年(1591)建圣母寝宫楼。后在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皆有增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修,至民国前期庙尚完整。日军侵入泰安后,庙废。庙开始为道教庙宇,后改为尼庵,加供佛像。同治间改称青云庵。嘉靖年间庙由道士主持,万历间易为比丘尼,故民间呼为姑子庙。明万历年间修寝宫楼时,曾纳尼近百,皆由庵主单教云、单教雨姊妹二人统辖,这里成为泰山上最有特色的有尼姑住持的道教庙宇,是佛道合一的典型。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后一任尼僧鸿远、鸿盛后,则逐步败落,庙外尚存比丘尼悟静等墓碑,1993年修复该庙。

后石坞久为闻名胜地,自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庶,并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如乾隆帝、文学家钟惺、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等,都留下了题刻和诗文。后石坞又是民间元君信仰的圣地,因“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影响遍及全国,人们大多到后石坞进香,尤其是在北方,“虔心一志,不约而同”。现正殿内所陈列的神龛、香案、神轿就为淄博大桥村香客团于2010年所捐赠的,全部为红木,非常珍贵。淄博大桥村香客团作为当地群众自发组成的民间团体,长期保持着到泰山祈福的习俗,具有泰山信仰团体的典型特征。近年来,香客团的规模逐年扩大,成为淄博市及周边地区较为稳定的民俗信仰游客群体

庙北为天空山,俗称玉女山。其巅平坦,呼为尧观台。《岱史》云“尧尝登此”,意或因遥观而误之耶。

后石坞的石刻 “山深无客至,石古有人题”,说的正是后石坞的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有42处,碑完整的12通,残破的5通。石刻在内容上或叙事,或记游,或点景,或抒怀,无一不显示着先人的睿智火花。在书体上,真、草、篆、隶、行无所不备。后石坞的石刻与此处的古建一样,内容与形式都达到了与自然的交融,让人感叹。

站在元君庙下院中,透过古松枝桠,可看到“华盖”两个楷书大字。“华”字高1.91米,宽1.25米,笔画宽40厘米,此二字是泰山单字最大的石刻,与大殿正脊相映,更显神灵威严。黄华洞处石刻活泼自然,有行、楷、篆各体。吕祖洞处,有魏碑体对联“五夜慧灯山送月,一天仙籁水吟风,”字体古拙天趣。莲花洞处石刻有7处。有乾隆御题:“乳窦融融迸石泉,细淙洞口注成川。漫言未是莲花候,四面峰形岂不然”。洞口处又有“作出世想”、“忘机”等题刻。听着洞内叮咚水声,看着倒坠如莲的洞口,时有白云缭绕,真有一种置身世外的感觉,使人不觉想起陶渊明的“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在莲花洞,可使人荡心涤虑,物我两忘。 沿独足盘而行,峰回路转,石刻如“真境”、“玉女修真处”等,给人肃穆之感。向上不远为“松籁云壑”,如行云流水,极有动感。“悬崖积翠”四字题于古松掩映之间。左下为明末著名文学家钟惺题记,字体丰腴,其中“青松饰崖”之语,足为点景之笔。再上“岱岳钟灵”四字,线条浑厚,结体平稳,犹如苍然古松。后石坞碑刻,字里行间讲述着此处的历史演变和传奇。……

独足盘:古称岱阴环道,旧时因其狭窄,仅容一足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开辟。山路盘亘在山腰,沿路而行,行愈远,景愈胜。北侧圭门清雅,松挂峭壁;南侧大壑深邃,飞瀑溅沫;隔涧眺望,峰峦、奇石秀拔万状。此处每逢春夏之交,开满黄花(即我们俗称的黄花菜),故北崖上有林古度所题“黄花栈”题刻。

北天门坊 1984年建,旧有石坊,额曰“元武”,清末圮。此处是岱顶通往后石坞的必经之路。坊北是摩云岭,摩云岭北为明月嶂,群峰秀列,俨若屏嶂。《泰山纪事》:“宋张景若结茅隐此,曾产紫芝一本,因名采芝庵。”旁有燕脂石,色如涂丹。又北为懒张石屋,相传明张三丰炼真处。

泰山中路景点

天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