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黄婷老师《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是本单元第一篇简短、风趣的语言艺术类的课文。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黄老师根据本文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认为黄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黄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
课堂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黄老师的课前谈话十分精妙:“俗话说,聪明的人用心说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从中学习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现在,我们先来认识‘杨氏之子’,看看杨家九岁的小孩子是怎样和大人交流的,从中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导入课题后黄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这一下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艺术的魅力,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定下了完美的基调。 教学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校正在实施的自主性课堂模式为三段六步,黄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十分合理,导入新课,确定学习目标用时5分钟,黄老师用简练的语言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进行完美整合,接着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时15分钟,这期间黄老师在各个小组巡视指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教师导学
全班交流用时1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黄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汇报,并及时进行灵活调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做出恰当点评。学生发言面广,积极性高。检测交流用时5分钟,时间虽短,可是由于学生在黄老师的引领下对这篇古文的意思掌握得较扎实,所以对黄老师设计的练习能很快完成。整节课上黄老师用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的过渡语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从导课到结束语,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落实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了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又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
课中导学——万紫千红总是春
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而且篇幅短小,占时不多,特别适合朗读。本文的学习重点也是把文章读正确。黄老师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试读,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准课文的停顿,使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喜欢读文言文。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于是黄老师就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练读,就这样孩子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后放手让孩子参考课文注释,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孩子读得越来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读懂了故事内容。这也很好的完成了“读懂文言文的句子,了解故事内容”这个学习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黄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三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黄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黄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黄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黄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进行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黄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你怎么评价杨氏子?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聪惠、机智??”黄老师抓住契机又问:“从这一问一答中,你悟到了什么?”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接着黄老师也加入到角色扮演中,和学生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孩子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随机点拨——嫁于春风不用媒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在自主性课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习兴趣,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就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点拨。黄老师在导学了课文的第一句话,教给了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后马上放手让学生根据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这期间黄老师穿插在各个小组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进行指导并及时评价。不难看出,黄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比如发现学生的断句不正确时,黄老师立即进行纠正,学生在汇报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的意思时答道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黄老师抓住契机问道:“在这句话中,并没有出现两个人的名字,你是这样翻译出来的?”巧妙地引出方法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这堂课中,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
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绝不越俎代庖。 课后拓展——似曾相识燕归来
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黄老师对内容的拓展处理非常成功。课伊始交流文本出处,课中间还原作品全貌,课结束进行延伸阅读。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带着对古人的尊敬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抑扬顿挫、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妙语连珠、针锋相对的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十分艺术,有巧妙地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这一切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在听黄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他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觉得,黄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们几个的建议,供黄老师参考:
1、 新课标强调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所以一个小小建议:黄老师能不能加强朗读指导,比如配乐朗读等,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不足:一、对文言文的认识不够深 二、对孩子的机敏回答体会不够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