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二)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1.中心静脉 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为:0.4~1.2kpa(4~12cmh20),它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静脉回流的动力是静脉两端的压力差,即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压力差的
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但也受呼吸运动、体位、肌肉收缩等的影响。
(2)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3)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
(4)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三)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1.定义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问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一后微动脉一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一真毛细血管一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一后微动脉一通血毛细血管一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一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一动一静脉吻合支一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
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四)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1.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①毛细血管血压(2003):正比。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反比。③淋巴液回流:回流受阻,引起水肿。④毛细血管通透性: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滤过血管,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四、心血管活动调节
1.神经调节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起源于脊髓胸段t1~t5侧角神经元,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是使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2003)。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起源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递质为乙酰胆碱,作用是使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弱。
(3)交感缩血管神经: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其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内,为胆碱能神经元;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和椎前神经节内,末梢释放的
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a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β肾上腺素能受体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与β受体结合的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2.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基本过程(2000、2001、2008):动脉血压升高一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一经窦神经和减压神经将冲动传向中枢一通过心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一导致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抑制、交感缩血管纤维抑制一心排血量下降、外周阻力降低,从而使血压恢
复正常。
(2)特点:①压力感受器对波动性血压敏感。②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100mmhg左右)上/下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③减压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3.体液调节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量趔,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④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的βl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五、器官循环
(一)特点
1.血压高、流速快、血流量大、摄氧率高。
2.心肌节律性舒缩活动对冠脉血流量影响很大。
(二)调节
主要受心肌本身代谢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