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循环重点 下载本文

(一)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工作细胞

(1)包括心房肌、心室肌细胞,为快反应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2)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①静息电位——k+外流的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0期(去极化)——na+内流接近na+电化平衡电位(、至嫂卫,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所致。

2期(平台期)——ca2+、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很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多所致(2007)。

4期(静息期)——工作细胞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维持依靠na+ -k+泵的转运。

2.自律细胞(构成特殊传导系统)

(1)特点:具存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除结区),但无收缩性。

(2)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特点:自律细胞无静息期,复极到3期末后开始自动去极化,3期末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

(3)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起搏细胞跨膜电位的不同点:见表15-3.

表15-2 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起搏细胞跨膜电位的区别

静息电位/最大 阈电位 0期去极 0期结束时 去极幅度 4期膜电位膜电位分期

舒张电位值 化速度 膜电位值

心室肌细胞 静息电位值 -70mv 迅速 +30mv 大 稳定 0、1、2、3、4

-90mv (反极化) (120mv) 共5个时期

窦房结 最大舒张电位 -40mv 缓慢 0mv(不出 小(70mv)不稳定, 0、3、4共

-72 mv 现反极化) 可自动去极化 3期,无平台期 (二)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

兴奋性

(1)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2001),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2006),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2002、2005、2008)。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阂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另外,血钾浓度也是影响心肌兴奋性的重要因素。

(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之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搏点的异常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这称为代偿间隙。

(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p波——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

ors——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两心室复极化。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

q-t间期——从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st段——从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状态。

三、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1.血压 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指主动脉压,通常用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

2.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条件:血流充盈。

(2)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