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主要人物介绍
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厄尼斯特·拉克劳、尚塔尔·墨菲、雅克·德里达等三人。
厄尼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1935年10月6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政治哲学家、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艾塞克斯大学教授。曾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1966年阿根廷军事政变后前往英国,就读于牛津大学。1970年代毕业后在艾塞克斯大学政治系任教。他因与尚塔尔·墨菲合著的《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而受到普遍关注。
尚塔尔·墨菲(Chantal Mouffe,1943年-),出生于比利时沙勒罗瓦,政治哲学家、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她曾先后在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英国艾塞克斯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她曾任职于哥伦比亚国立大学、伦敦城市大学、伦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学校。[1]她最为知名的著作是与厄尼斯特·拉克劳合著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其中首次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她编辑并参加撰写了《葛兰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表过多篇关于当代政治思想、新社会运动和女权主义理论的文章。
这两个人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旗手 ,是当代西方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生安娜·玛丽·史密斯写过关于他们的思想的一本书《拉克劳与墨菲(激进民主想象)》。这本书联系当今社会的核心关切,概括并重构了她的导师拉克劳与墨菲关于激进民主的完整话语体系——激进民主想象。“激进民主想象”就是激进民主多元义的想象,其根本宗旨在于包容多元差异,尊重私人空间。为此,它反对一切支配形式这就要求消灭压迫和剥削,而这种“消灭”决不是“颠倒”,决不是在推翻别人的压迫和剥削形式之后重新建立起自己独享的新的压迫和剥削形式站在反本质主义立场上,它主张在民主体制内部永远预留一个不定基调的“空白”,通过在这个“空白”里自由发生的“永久辩论”,各种压迫和剥削得以曝光。所谓“想象”,就是一个各种政治诉求得以表达的平台;它不是一个普通客体,而是生产主体立场并引发新的身份认同的一个母体。
雅克?德里达(J.Jacques Derrida,1930~2004年)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生于阿尔及利亚。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物。60年代末与该杂志分裂。后一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访问教授。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1980年以后,他的工作向政治伦理方面转向。他还直接参与一些政治事件:例如1981年他支持拉丁美洲精神分析界对独裁政府的反抗;1982年在布拉格支持捷克知识分子的反抗运动而被捷克政府逮捕;他还支持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 对各种极权主义政权和各种形式的知识审查保持警觉,致力于创立一种跨地域的民族国家理论,反对欧洲种族主义, 并对实为加强政府权力以破坏基本人权的“恐怖主义”话语进行批判, 为动物的权利辩护, 反对死刑, 甚至对“作为”犹太人及对不同血统和语言的人表示好客意味着什么提出质疑。他认为人权“不仅是抵抗集权主义的工具,他还与主宰着政治性的世界概念的那个欧洲传统密不可分。而后者正是解构的首要质疑对象。所以他的解构工作依次围绕着主体与自由,民主与公民性,边界与民族国家这些观念中展开。”基于这种理念,他在课堂上分析死刑的政治神学基础;他谴责恐怖主义,而且分析恐怖主义的形态、条件以及影响;他分析美国划分流氓国
家和邪恶轴心国的原教旨主义情结,也指责“没有启蒙没有政治远见的阿拉伯伊斯兰神权政治主义”;他以犹太人的身份批评以色列的犹太复国主义;他也支持同性婚姻。
德里达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有很大争议。由于它的思想和英美哲学主流的分析哲学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来不被美国的哲学系所重视。他的思想影响非常广泛,被用作女权主义运动、同性恋抗争、黑人运动、动物权利等的理论武器。而他的思想也不被许多传统学者所接受,认为他破坏了西方文明。也有人认为他的著作没有什么价值,不过是巴黎产生的时髦而已。他死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一份声明中说:“因为他,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