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下载本文

殖企业污染开展整治。全市共有2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顺利完成了限期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梓江、凯江小流域污染治理,启动了农家乐污染治理, 2007年对全市农家乐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从2008年开始进行达标整治,共完成对44家大型农家乐的污染整治;建成盐亭县玉龙镇、盐亭县金孔镇、仙海区沉抗镇等小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地带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10年9月,全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能力24.5万吨;全市已建成运行垃圾填埋场6座,安县、北川垃圾填埋场和平武、北川、三台、盐亭、梓潼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到2010年底前能按期投入运行。

加强固废及危险废物管理: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制度,在做好固体废物动态申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综合利用、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管理,确保了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共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055万吨,综合利用量为85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1%,处置量为132吨,处置利用率93%。

“十一五”前四年,加强对工业危险废物的监管,使我市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全市共有8家单位获得了四川省环保厅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能实现含铜废物等六类危险废物的市内处置。市内不能处置的其它类型危险废物通过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审批制度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的实施,均转运至市外乃至省外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妥善处置。

2005年,各县市区除平武外所有重点医疗机构废物全部集中到神工固废公司进行综合处置。目前,全市已有200余家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均达到相关要求。 “5.12”大地震后,我市新建了一套日处理5吨的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设施,并于2008年6月20日投入运行。2010年,我市又建设一套医疗垃圾备用处置设施,采用高温蒸煮消毒法处理,使全市垃圾处理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

(五)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效果明显

“十一五”期间,编制完成《绵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完成全市1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268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科学划定。灾后,完成对全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

7

并根据灾后实际情况将268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为260个。对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定期清查,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无排污口和违法新建项目,二级保护区内无违法建设的污染源,完成1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界桩、警示牌等标志的规范化设置。取缔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进行达标整治,通过“民生工程”完成对84个水质不合格的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2009年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由2006年的59.33%提高到92.31%。

(六)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根据四川生态省建设总体要求,我市以生态系列创建活动为着力点,推动生态市建设稳步开展。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建设生态市的意见》(绵委发[2007]13号),成立绵阳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绵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并印发实施,全面完成所辖六县一市两区的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将生态市、生态县市区工作任务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年度任务目标考核,有效推动生态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25个;省级生态村21个,市级生态村25个;省级生态小区21个,市级生态小区7个;国家级绿色学校2个,省级绿色学校14个,市级绿色学校40个;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社区5个,市级绿色社区20个;市级生态家园544个。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1个(2009年鉴数据)。通过开展生态市建设,生态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七)能力建设逐步提升

人员编制、机构不断增加。2009年底,全市各县市区环保机构相继独立,完善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机构,核定人员编制,配置基本设备。市环保局增设核与辐射管理科(目前挂靠在建设项目管理科)、信访科、行政审批科,成立绵阳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站,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环境监察能力逐步提高。市环境监察支队建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区县环境监察大队建设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家、省、市先后投入 万元,为全市环境监察系统配备应急监测设备、执法取证设备和交通工具,全市环境监察系统能力大大提高。

8

环境监测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国家、省、市先后投入1600余万元用于全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配备监测仪器设备和应急监测车等交通工具,建成1个水质自动站,5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市环境监测中心达到国家二级站建设标准。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从无到有,2009在成立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站后,国家和省先后配置价值50万元的核与辐射监测设备和防护设施,目前已经能够开展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的现场监测工作。

环境统计、宣教等能力有所改善。环境统计专用设备配置齐全,环境统计逐步规范;新闻采编设备基本配置,宣教能力有所改善;办公网络基本建成,实现公文网上传输。

(八) 服务发展卓有成效

为服务于全市“三个加快”和“六个绵阳”的建设,加强新建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及时与本级发改委、经委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主动掌握企业项目及其环评审批情况,主动跟进服务,做到提前介入、超前研究、及时制定对应措施,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十一五”期间,完成审批审查项目环评数量由2006年262个增加到2009年446个。对环保部审批的重点项目:827搬迁、攀长钢灾后重建项目、624所整体搬迁等,省环保厅审批重点项目:丰谷酒业、华瑞汽车二期、重汽项目等给予了积极支持。积极参与绵安北区域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的审定。

9

二、《绵阳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2009年底,《绵阳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表。

《绵阳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指标名称 城市空气质量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核安全与辐射环境 乡镇和村庄整治 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生态县(县级市,区)建设 城市气化率 单 位 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年 % % % % % % % % % 指标值 ≥300 100 100,且城市无超4类水体 90 50 90 ≥80 无危险废物排放 >85 在天然本底范围内 20 25 2009年情况 351 城市达到100 100 100 82.78 100 93.73 此项未考核 此项未考核 备注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12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完成 13 % 90 此项未考核 13个规划指标中,已完成的指标10个,其它三个指标由于过时没有进行统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