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复式教学多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使用,这说明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组织形式。
6、人口与教育的关系: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1)人口数量: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2)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表示的;社会的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3)人口的结构:有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因素是人口的年龄结构。
7、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革命的因素。
8、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9、文化发展与教育: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10、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理解:
(1)法国塔德:社会是具有共同心理的人们的集合;
(2)美国派克: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行为习惯、情操、民俗等在内的遗产; (3)法国迪尔凯姆:社会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上的独立实体。 11、体现教育价值与功能的标准是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
12、导致近代学校增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1、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1)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形式,这一命题表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
3、促使人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形式是教育。
4、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人口的文化结构指社会分工的纵断面即学历层次的构成;人口的职业结构则指社会分工的横断面即职业类别的构成。
7、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是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揭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8、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9、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10、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11、欧洲古希腊出现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学园—缪司学园;“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柏林大学传承的,遵循“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 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1985年。 13、现代社会质量的核心制约因素是人口质量。 14、实现精神文明的基本途径是教育。 15、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16、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17、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这说明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第六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本质特点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2)“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反映的观点是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是对共性与个性的片面认识。
(3)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2、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1)顺序性:“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 (2)不均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的概念,这是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3)个别差异性: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实施因材施教。现实生活中,有人“聪明早慧”,有人“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4)互补性: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人的生理成熟标志是性机能成熟;人的心理成熟标志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1)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遗传因素。如,格塞尔的“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高尔登“遗传决定论”。
(2)环境: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世界是环境。华生“环境决定论” (3)教育:洛克“教育万能论”。
8、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自身状况。
9、“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马克思。
10、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
第七章 教育制度 建国以来的学制改革:
(1)第一阶段:1951年的学制改革:1951年10月1日《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主要内容: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
(2)第二阶段:1958年的学制改革:
A、1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普及与提高、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
B、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