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一旦发现他们的思想中有不健康的因素,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学校教育还应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对孩子要“教中有爱,爱中要严”,既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压力,以此来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
4. 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从正面教育入手,教会学生用真诚去对待他人,只有坦诚相待、推心置腹,才能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只有真心交往,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还要学会宽容,即宽容他人无意中对自己的“伤害”。由于各人的兴趣、需要、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使人们的交往不能事事如意,因此,对交往中非原则性的问题要持宽容的态度。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要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五、结论。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协作,让双方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校情况,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留守儿童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爱,让学生体会爱——这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让我们用爱去灌溉教育吧!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开展多种形式调查摸底,了解了农村特殊家庭教育现状和其子女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
21
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课题组结合我校实际,通过观察、谈话及问卷的方式,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内容包括特殊家庭学生的人际关系,情绪反应,学习态度,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学习态度的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处世方式、内心世界等。通过调查,准确摸清情况,并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档案,以便跟踪辅导。
调查告诉我们农村特殊家庭子女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特殊家庭子女的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这部分家长对此心里虽然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反而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把孩子接到所务工的城市去,让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为,甚至让孩子直接成为自己的帮手,做着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22
特殊家庭子女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4.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习惯。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和学校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习惯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农村小学生中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时有发生。
5.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特殊家庭的家长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有的班级50、60人,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特殊家庭子女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予特殊家庭子女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特殊家庭子女难以管理。再加上特殊家庭子女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23
6.社会对特殊家庭子女关注不够。
农村学校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特殊家庭子女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特殊家庭子女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特殊家庭子女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二)提炼矫治特殊家庭子女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的教育对策, 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殊家庭子女教育模式。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我们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已所能,积极钻研,认真探索,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策略研究,从中提炼出矫治农村特殊家庭子女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的教育对策,构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殊家庭子女教育模式。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社会方面
(1)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专栏、印发家庭教育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2)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形成乡镇、村庄、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建立家教领导小组、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3)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4)加大投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