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题 下载本文

13. 鸡胚的哪些部位可用于流感病毒的接种:

A.绒毛尿囊膜B.尿囊腔C.羊膜腔D.鸡胚E.卵黄囊 14. 病毒感染的早期病因学诊断可采用:

A.病毒的细胞培养B.免疫荧光C.酶联免疫测定 D.特异性IgM测定E.特异性IgG测定 15. 能抑制病毒核酸合成的药物是:

A.金刚烷胺B.阿糖胞苷C.疱疹净D.无环鸟苷E.三氮唑核苷 16. 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包括

A.免疫物质为抗体B.免疫物质为细胞因子 C.免疫出现慢D.主要用于治疗 17. 活疫苗较死疫苗优越表现在

A.接种的是抗原,较方便B.免疫效果较好且持久 C.接种次数及剂量较少D.可产生局部免疫作用 18. 生物制品包括

A.类毒素B.抗毒素C.诊断血清D.诊断菌液 19. 与死疫苗相比,活疫苗的特点包括 A.接种次数少B.在体内能有限繁殖

C.剂量小而无副作用D.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性 20. 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是直接针对 A.病毒表面成分

B.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病毒蛋白 C.宿主细胞膜上的病毒特异性蛋白 D.病毒相关的酶类

21. 抗病毒蛋白的作用严格来说应是 A.破坏宿主细胞B.降低病毒RNA

C.抑制病毒蛋白合成D.阻断mRNA合成 二、填空题

1. 经革兰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为 菌,而被染成红色的为 菌。 2. 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则 、 、 有直接关系。 3. 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 。

4. 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的 和 。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次 时方有诊断意义。 5. 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有 、 和 。 6. 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于 培养基或 培养基 。 7. 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 、 和 三大类。 8. 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 和 。

9. 鸡胚培养的接种部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采 用______接种,流感病毒传代培养采用_______接种。

10. 就病毒学研究领域而言,原代细胞培养主要用于________;二倍体细胞株主要用于 _______;传代细胞系主要用于________。

11. 在宿主细胞中,腺病毒形成的包涵体是_______;狂犬病毒形成的包涵体是_______; 疱疹病毒形成的包涵体是_______;麻疹病毒形成的包涵体是_______。 12. Hela细胞株是_______,来源于_________。

13. _______和_______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4. 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_______和_______标本。 三、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2.培养基3.基础培养基4.选择培养基5.鉴别培养基6.菌落7.CPE 8.二倍体 细胞株 四、问答题

1.列表比较活疫苗与死疫苗的区别。

2.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要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3.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

4.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

5.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 6.简述病毒标本的采集原则。 7.简述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8.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有哪些?

9.预防病毒性感染有哪些人工自动免疫制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D 2.E 3.A 4.C 5.D 6.E 7.D 8.D 9.B 10.A 11.A 12.B 13.A 14.D 15.D 16.B 17.D 18.D 19.E 20.C 21.D 22.B 23.C 24.B 25.D 26.A 27.B 28.B 29.B 30.D 31.D 32.A 33.E 34.C 35.B 36.D 37.D 38.D 39.C 40.D 41.E 42.B 43.E 44.C 45.E 46.C 47.B 48.B 49.D 50.A 51.A 52.A 53.D 54. C 55.E 56.A 57.A 58.E 59.E 60.E 61.D 62.A 63.B 64.D 65.C 66.C 67.B 68. 69. A 70.E 71.A 72.D

X型题:1.ABCDE 2.AC 3.ABCDE 4.ABCD 5.BC 6ABCD 7.ABD 8.ABD 9.BCD 10.BC 11.ACDE 12.ABC 13.BC 14.ABCD 15.BCDE 16ABCD 17BCD 18ABCD 19ACD 20AC 21BCD 二、填空题

1.G+ ,G- 2.标本的采集时间,采取方法。3.中和试验。4.急性期,恢复期,高4倍或4 倍以上。5.脑脊髓液,血,出血瘀斑渗出液。6.选择,鉴别。7.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 试验8.肥达氏反应和外斐反应9.绒毛尿囊膜、尿囊腔、羊膜腔、卵黄囊、羊膜腔、尿囊腔 10.分离培养病毒、生产疫苗、研究病毒11.核内嗜碱性、胞浆嗜酸性、核内嗜酸性、胞浆及 胞核嗜酸性12.传代细胞系、人宫颈癌上皮细胞13.孕妇、免疫缺陷者14.直肠拭子、粪便(咽 拭子)

三、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 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 学诊断。

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7.2-7.6),经灭菌 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份,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组分是1%蛋白 胨和0.5%NA.CL配制而成,还需加入琼脂(2-3%---固体培养基、0.3-0.5%--半固体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是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 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

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作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

6.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7.CPE:即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是指某些病毒在进行组织细胞培养时,导致细胞变圆、坏死,并从瓶壁脱落等现象。

8.二倍体细胞:在体外分裂50~100代后仍能保持其二倍染色体数目的单型细胞。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一、选择题 A型题

1.细菌因基因突变发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不是随机发生的B.突变频率很高 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D.不稳定 E.不发生回复突变

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单一耐药性B.稳定

C.发生任何细菌D.可经接合转移 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

3.来源于质粒的β-内酰胺酶有

A.头孢菌素酶B.非金属碳青霉烯酶 C.金属酶D.头孢菌素类 E.羧苄青霉素酶

4.细菌对磺胺耐药是改变体内的哪种酶 A.二氢叶酸合成酶B. DNA旋转酶 C.拓扑异构酶D .转肽酶E. 转糖基酶

5.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性最常见的细菌是 A.肺炎链球菌B.淋病奈瑟菌C.葡萄球菌

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E.脑膜炎奈瑟菌

6.耐药株30S亚基S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 A.链霉素B.红霉素C.利福平 D.青霉素E.喹诺酮类药

7.耐药株50S亚基的L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 A.链霉素B.红霉素C.利福平 D.青霉素E.磺胺药

8.当RNA聚合酶的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 A.利福平B.红霉素C.链霉素 D.青霉素E.磺胺药 X型题

1.R质粒导致耐药性传递其特点是

A.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B.以多重耐药性常见

C.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D.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 2.丁胺卡那霉素具有的钝化酶是

A..乙酰化酶B.磷酸转移酶C.腺苷转移酶D..青霉素酶 3.细菌获得耐药性可以通过

A.产生钝化酶B.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

C.改变细胞壁的屏障功能D.主动外排机制 4.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药物是 A.四环素B.青霉素类C.喹诺酮类D.头孢菌素类

5.某些革兰阴性菌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实现非特异性低水平耐药性的抗菌药 A .β-内酰胺抗生素B.喹诺酮类药物C.氯霉素D.四环素 6.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是

A.合理使用抗菌药物B.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C.抗菌药物的“轮休”D.研制新抗菌药物 二、名词解释

1.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2.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3.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4.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5.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plasmid mediated resistance)

6. 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transposable element mediated resistance) 7.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 三、问答题

1. 细菌发生获得耐药性有哪些因素?

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如何? 3. 铜绿假单胞菌的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如何? 4. 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机制如何? 5.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如何?

6.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如何? 7.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C 2.D 3.E 4.A 5.D 6.A 7.B 8.A

X型题:1.ABCD 2.ABC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二、名词解释

1.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 度(MIC)表示。临床上通常以该药物的治疗浓度,即该药常用量在血清中的浓度与该药对细 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相对关系而定。如果此种药物的治疗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为敏感,反 之则为耐药。

2. 多重耐药性是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

3. 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故也称为天然耐药性。

4. 获得耐药性是指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性。由于是遗传物质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 因此获得的耐药性可稳定地传给后代。

5.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耐药质粒广泛存在于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中,几乎所有致病菌 均可有耐药质粒。它们在菌细胞之间可以通过接合和转导等方式进行传递。环境中抗生素形 成的选择性压力有利于耐药质粒的播散和耐药菌株的存活。R质粒常见于肠道菌,推测其演 变过程可能是耐药传递因子(RTF)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 合性质粒。

6. 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是指转座子(Tn)常带有耐药基因,Tn转移位置插入某一基因时, 使细菌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