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词诵读教案 下载本文

美地读出来吧。 6.齐读、背诵。【出示课件36】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导入。 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诗,我们都称之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你对王观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37】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代表作有《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其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轻松的气 齐读课题。【出示课件38】(板书课题)理解课题(“卜算子”氛中解决问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初读诗,通词句。 ①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出示课件39】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正音:“那”同“哪”【出示】,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意思是“通用、借代”,注意,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 【出示课件40】3.理诗意,悟情感 题,享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抓住“教机”让学生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敢于创新,追求更大的成功。 ①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仿佛看(听) 到了——(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生读。 ②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欲问行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③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指导感情朗读。 ④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呢。于是作者写到——生接读:“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握语文的学4.配乐读文,背诵诗歌。【出示课件41】 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让我们感情朗读地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 9 《浣溪沙》 1.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出示课件42】全班齐读诗歌。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43】苏轼(1037~习方法。 将文本的学习与背景介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在指导朗读不直接给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中,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学生以朗读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44】 技巧上的指导,而是通过①读准字音。浣(huàn)苏轼(shì)蕲水(qí) ②读准节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正音、划分节奏等诵读要领,并在不断朗诵中引发学生对词的思考,将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的主动权交3.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45】 理解: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情)。 理解:《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学生自给学生,效果更加明显。 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 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拓展学生思理解:《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维,启发学生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创造性思维。不但要走进理解: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诗歌,还要从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出示课件46】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诗歌中走出来,使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沟通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语文与生活,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3.齐读、背诵。【出示课件47】 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10 《清平乐》 1.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板书课题)【出示课件48】 2. 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9】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50】 ①自由读词。正音:啭(zhuàn) ②读准节奏 清平乐?春归/何处 北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4.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51】 ①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②理解:“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③理解:“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