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考古60年 下载本文

址[73]发现的7座六朝时期的房址均属木骨泥墙建筑,保存较好,是六朝时期峡江民居的一种类型。

汉晋时期烧制砖瓦、陶器的窑址发现比较普遍,有马蹄窑、龙窑两种。马蹄窑较多,总体上属于半倒烟窑,但平面形状、窑址规模不尽相同,具有较多的地域特征。汉晋时期的铁器发现数量众多,主要有农业生产工具锸、钁、锄、铲、镰,手工工具斧、锛、凿、削、锯、刻刀,武器,生活器具、钱币等类别,从巫山、云阳、丰都等地发现的冶铁遗址及铁器类型观察,重庆汉晋时期的铁器应为本地冶铸、加工。铁器冶铸,是该时期非常重要的手工业。铁器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至东周时期仍然很大程度依赖的渔猎经济,推动了本地区山地农业的发展。该时期墓葬中大量出土的持农具俑、水田模型、仓、碓、谷物收获画像砖等材料,也反映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重庆地区汉晋有崖葬、土葬两种类型。关于崖葬,唐宋时期已多有记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开展了少量清理发掘工作。战国至东汉时期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六朝以后,龙床河流域丰都、石柱,乌江流域的彭水、黔江,酉水流域的酉阳、秀山等峡谷险绝之处广泛分布[74]。一般认为,崖葬是百越、百濮系统的古代少数民族的葬俗,至于不同区域崖葬的准确族属,目前还缺乏共识。

汉晋时期土葬墓有竖穴、横穴两类。竖穴墓以土坑墓为主,岩坑墓、瓮棺葬属于该类型,是重庆地区西汉至东汉早期的主要类型。横穴墓以砖室墓为主,包括石室墓、土洞墓、石洞墓、砖洞墓、崖墓等六种类型,大致出现在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很快取代土坑墓,

广泛流行在东汉六朝时期。

土葬墓的发现层出不穷,难以统计。上世纪50年代巴县冬笋坝墓地[75],上世纪80年代开县红华村崖墓[76]、临江支路汉墓[77]等,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发现。1997年以来,三峡规划发掘的377处汉晋遗址、墓葬已经全部完成,实际发现的汉晋墓地在400处以上,取得了空前的收获。

巫山发现的重要墓地,均环绕分布在汉晋巫山古城附近。土层坡墓地[78]发现秦汉~南朝墓葬269座,以西汉土坑墓为主,出土各类文物4590余件套,是已发现墓葬数量、类型及出土遗物最多的重要墓地。麦沱墓地[79]墓葬分布有规律,类型多样,出土鎏金铜棺饰等大量精美遗物。瓦岗槽墓地两汉墓葬序列清楚,西汉初期墓随葬楚文化仿铜礼器,王莽时期墓葬处于土坑向砖室墓过渡形态,东汉六朝流行土洞墓、多家族合葬墓,具有区域文化特点。江东嘴墓地[80]可以划分为若干墓葬区,发现了典型的西晋三代五人家族合葬墓。类似的墓地还有高唐观、下西平、胡家包、水田湾墓地等十余处。大宁河流域双堰塘汉晋墓地[81]墓葬规划有序,出土遗物丰富,是汉晋家族墓的典型材料。

永安镇墓地[82]2005年发现西汉土坑墓为主的土坑、石室、砖室墓76座,出土遗物丰富,是奉节地区最重要的墓地。营盘包、赵家湾、宝塔坪、三台崖墓群的发掘,也取得了重要收获。

云阳马沱墓群[83]、张家嘴墓地[84]是分布在朐忍县城两侧的重要墓葬区,发现汉晋墓葬数百座,墓地延用时间长、出土文物丰

富,其发展序列,具有重要的标尺意义。澎溪河流域环绕李家坝汉晋聚落的乌龟堡墓区、走马岭墓地也是重要的汉晋墓地。

万州大坪墓群[85]发现两汉墓葬61座、蜀汉至南朝墓葬30座,墓葬类型多样,出土各类遗物近千件。瓦子坪-糖房坪墓群[86]发掘墓葬近百座,墓地排列有规律,盛行合葬,是建立东汉晚期至南朝墓葬发展序列的重要墓地,也是一处典型的家族墓地。武陵地区是万州最重要的汉晋墓群密集区,发现大丘坪[87]、柑子梁[88]等墓地约20处,清理墓葬近1000座,以武陵石墓阙为代表,出土遗物丰富。文献记载,武陵镇于北周武帝建德4年(575年)置武宁县,隋开皇初废除。大量墓地材料证明,武陵始于战国,汉晋繁盛,早在武宁置县之前,已经成为万州长江沿岸重要的区域中心。

忠县乌杨将军村墓地[89]清理汉晋多种形制墓葬257座,出土文物近4000件,发现了蜀汉乌阳石墓阙、刘宋泰始五年(469年)石柱、南朝大型石避邪等重要文物,是重庆地区规格最高的东汉六朝墓地。老鸹冲-王家堡墓地[90]是一处大型公共墓地,发现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土坑墓约200座,墓地总体缺乏规划,有五个不同时代的墓区,由早到晚墓区规模渐小,成组墓葬的排列规律逐渐明显,总体表现出社会结构由大族群向小家族的逐渐转化。崖脚墓地[91]发现土坑墓为主的汉晋墓葬数十座,打破关系较为复杂,为墓葬分期提供了重要依据。发现的南朝墓出土青瓷、刘宋时期钱币,是重要的南朝标型墓。邓家沱遗址东汉晚期石墓阙雕刻内容丰富、技法细腻,有“故绵竹县令王君神道阙门”等铭文[92],也是一项重要发现。

上世纪70年代,忠县涂井等地发掘过一批蜀汉崖墓群[93]。2002年以来,忠县土地岩、仙人洞等墓地[94]发现一批西汉中晚期-南朝崖墓。墓地选择依山临江、地势陡峭的地点,墓葬以单室墓为主,具有墓区相对集中,墓葬成组、成排有规律排列等特点。

丰都汇南墓群[95]绵延六公里,分布在25个临江的山包上,1987年以来,清理墓葬上千座,是重庆地区墓葬规模最大、发现墓葬最多的汉晋墓地,对于重庆地区汉晋墓葬序列的建立有重要的标尺意义,建有汉墓遗址博物馆。冉家路口墓群[96]发现墓葬150余座,总体缺乏规划,但部分成排、成组的墓葬有明显的埋葬规律。袁家岩墓群[97]以小山包顶端规模较大的主墓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头向均朝向主墓,是东汉六朝典型家族墓地。槽房沟墓地[98]M9出土的“延光四年五月十日作(公元125年)”刻款摇钱树座、“巴郡平都蔡寘骑马”款刻陶马,见证了丰都古属巴国、原称平都的历史,记载了墓主人和准确的入葬时间。出土摇钱树干上铸造的铜佛,是长江流域最早的佛教遗物。

涪陵镇安墓地[99]土坑墓为主,发现数量较多,出土遗物丰富;北岩墓群[100]墓葬类型多样;太平村墓地[101]砖室墓为主,出土遗物丰富,具有一定的区域文化特色。

总体上看,重庆地区汉晋墓葬具有一些普遍的变化规律: 汉晋时期墓地不与居住区混杂,属专用墓地。竖穴墓地一般选择地势平阔的河流阶地;横穴墓地普遍向临江河的坡地、山丘转移;崖墓、洞室墓地多出现于地势狭窄的山地。这种变化,与墓葬构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