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字报告 下载本文

岩、灰白色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厚110~159m,平均厚122m;上段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夹白云质泥灰岩及泥质白云岩,厚61~73m,平均72.7m。

②中统峰峰组(O2f)

出露于井田以东,与下伏上马家沟组整和接触,本组厚103.54~147.41m,平均124.16m。下、中部多为浅灰、灰白色角砾状泥灰岩、砾屑灰岩,夹薄层白云质灰岩及铝土质泥岩,含不稳定的近似层状、透镜状细晶石膏2~3层,厚1~7m,或为巨厚层状的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石膏层混生,并有纤维状石膏脉充填于不规则的裂隙中,石膏脉宽0.5~5m,统称为石膏带。上部为中厚~巨厚层状灰白、深灰色微晶石灰岩、薄层状黑灰色泥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砾屑泥灰岩,局部夹薄层含铝质泥岩。本组变形层理及岩溶、裂隙较发育,地表见岩溶溶洞,钻孔中溶孔直径1~3cm。产头足类化石。

⑵石炭系

①中统本溪组(C2b)

出露于井田以东的沟谷中,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厚16.29~39.00m,平均27.37m,北部较薄,向南增厚。本组岩性分为两段:下段岩性为铁铝岩段,厚0~16.29m,平均4.29m。其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呈透镜状~鸡窝状,厚0~4.90一般1m。地表多为褐铁矿,钻孔揭露为深灰、褐灰色铝土岩(G层铝土岩)及黄铁矿。上段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深灰色铝质泥岩、粉砂岩夹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灰岩及煤层,灰岩0~3层,本段厚8.81~32.17m,平均厚21.70m。

②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零星出露于井田以东的一带沟谷中,底部以K1砂岩与下伏本溪组分界,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81.02~116.76m,平均96.22m,厚度变化为中部厚,西、南薄。根据岩性特征,本组可明显分为三段:

下段(C3t1):由K1至8号煤层顶,厚37.33~70.55m,平均52.70m。底部砂岩为灰、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含岩屑、白云母,含黄铁矿及泥质包体,接触式铁-泥质及少量钙质胶结,具交错层理和缓波状层理,厚0.32~17.33m,平均厚4.81m。其上为一套灰、灰黑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的碎屑岩段,夹0~2层不稳定的生物碎屑灰岩(L0)及薄层铝质泥岩,含煤3~7层,其中8、9、10号

19

煤层为全区可采或局部可采的主要煤层。

中段(C3t2):由L1灰岩底至L5灰岩顶,厚25.66-57.76m,平均36.21m。岩性由3~5层深灰色生物泥晶(微晶)石灰岩夹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少量薄层粉-细粒砂岩和煤层组成。石灰岩L5、L4层位稳定,L1、L2多合并为一层;本段所含的6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7号、7下号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上段(C3t3):由L5灰岩顶界至K3砂岩底,厚0~13.93m,平均6.62m,为深灰 -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薄层铝质泥岩和薄煤层(6上),本段底部泥岩中含动物化石。

⑶二叠系

①下统山西组(P1s)

为井田内另一主要含煤地层,底部以K3砂岩(相当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全组厚42.89~79.92m,平均厚60.80m,其变化为东南、西北部较厚,中部较薄。岩性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含煤5~10层,其中2号、3号、4号、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或局部可采的主要煤层,井田北部3号、4号煤层合并,称为3+4号煤层。

5号煤层顶板为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富含黄铁矿结核,我们称之为“海相泥岩”该层产丰富的动植物物化石。

②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零星出露于井田东部,以K4砂岩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厚66.12~102.18m,平均81.93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下部偶夹1~2层煤线。

底部K4砂岩为灰白-深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厚0.55~21.70m,平均厚5.41m。向上为灰色、绿灰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深灰~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

上部为灰绿色细~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夹灰~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顶部为一层灰白~浅灰色铝质泥岩(桃花泥岩),富含铁质鲕粒及结核,露头上常呈网格状褐红色褐铁矿细脉,可作为上、下石盒子组分界的辅助标志。

③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全组厚269.70~457.40m,平均371.00m。以K6砂岩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

20

上,主要由灰色、灰绿色、灰紫色、紫红色、紫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由下向上紫色渐深。全组分为三段。

下段(P2s1):主要为灰绿色、灰白色砂岩、粉砂岩与杂色、深灰色及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厚121.00~156.90m,平均137.13m。下部以砂岩为主,底部砂岩K6厚1.25~23.57m,平均10.06m,为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孔隙式胶结,碎屑颗粒多呈点-线接触。本段产羊赤类化石。

中段(P2s2):厚73.67~116.23m,平均91.40m。主要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灰色、绿灰色砂岩及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多呈团块状,水平层理发育,夹泥岩条带,层面上有云母片;砂岩横向不稳定;底界砂岩为黄绿色厚层状粗~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

上段(P2s3):厚102.00~184.30m,平均142.58m。以紫红、蓝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色、灰绿色砂岩及燧石条带。砂岩中多含长石,胶结疏松,易风化成浅灰、灰白色碎屑,出露于泥质岩中,是本段的特征标志;泥质岩厚度较大,为紫色、蓝灰色夹灰色、灰绿色条带。

底部砂岩K7厚2.39~10.52m,平均6.83m,为浅灰-灰绿色厚层状含砾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砾石成分为石英岩及燧石。

本段中上部含结核状锰铁质砂岩。露头顶部常见一层黄色砂质泥岩,可作为K8的辅助标志。

④上统石千峰组(P2sh)

厚101.00~193.50m,平均141.07m。以K8砂岩连续沉积于上石盒子组之上。岩性以紫红色、深红色、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不稳定浅红色中-细粒长石杂砂岩,上部泥质岩中含丰富的似层状、透镜状钙质结核。

底部砂岩K8厚7.50~16.00m,平均11.71m,为浅灰绿色、灰白色间紫红色厚层状含砾中~粗粒长石杂砂岩,底部含砾石,夹透镜状紫红色砂质泥岩。本组以其色调鲜艳为特征。

⑷三叠系

下统刘家沟组(T1l):出露于井田西北边界聚财塔断裂带之间和西南侧沟谷中,最大出露厚度409.80m,以K9砂岩连续沉积于石千峰组之上。本组岩性主要由浅灰紫、灰红色薄层、中厚层及厚层状细粒长石杂砂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

21

及数层不稳定的透镜体,砂岩中含磁铁矿条纹条带。层理很发育,具交错层理,变形层理和水平层理,岩层常呈薄板状。层面上可见波痕、泥裂及印模等构造。下部普遍具有浅色钾长石质胶结物集合而成的斑状构造,底部夹砾岩薄层,上部含同生砂岩球,夹多层紫红色粉砂岩及砾岩透镜体。

底部砂岩K9厚6.00~32.00m,平均19.00m,为浅红、浅灰红色中厚层状铁质细粒长石砂岩,具小型交错层理。

⑸新生界

①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井田内分布广泛,出露于冲沟中,厚4.00~94.50m,平均32.73m,分上下两部分:

保德组(N2b):底部为沙砾岩层,厚0~18.00m,平均2.8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砾石成分以砂岩为主,少量为灰岩、伟晶岩、石英岩、角闪岩,砾径2~10cm为主,大者50cm,棱角状至圆状,孔隙式砂质钙质充填;其上为棕紫、棕红色及黄红色的粘土、砂质粘土、钙质粘土夹砂砾石层,含大量钙质结核。

本组含化石: Hipparion sp. 三趾马Chilotherium sp.齐鲁兽

静乐组(N2j):与下伏地层保德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以紫红色、红色粘土为主,夹数层钙质结核层,粘土中含豆状锰铁质结核。

②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即“离石黄土”。广泛分布于井田内沟谷两侧,厚2.50~140.00m,平均27.28m,主要由浅红、黄灰色砂质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组成,底部常有一层砂砾石层,厚0~11.20m,平均5.07m;下部含2~6层古土壤及小型钙质结核和冲积小砾石;上部为红黄土,夹土壤层及小型钙质结核,发育垂直节理,地貌上多形成陡壁、黄土株等。

③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

既“马兰黄土”。广泛分布于黄土梁、峁、垣顶部、河流三级阶地上部和河流二级阶地,厚0~40.00m,与下伏离石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由浅灰黄、浅黄、棕黄色砂质粘土、粉砂土、亚砂土组成,颗粒均匀,结构疏松,具大孔隙,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黄土陡壁。

④第四系全新统

主要分布于三川河河谷、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