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诚)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下载本文

“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 孙世成

目的:为了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今年暑假,我系根据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委高校工委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围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通过活动,切实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求学成才的愿望转化为服务农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搞调查,与村民交谈,向相关政府人员了解情况 时间:2008年7月12日——7月19日 地点: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李家湾 组织者: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团总支

参与者: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社会实践队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

1

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一、背景情况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五县(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一市(丹江口)、两区(茅箭、张湾),总人口350万。

十堰是闻名全国的汽车工业基地,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驰名中外\东风车\的故乡,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

十堰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十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丰富密集。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4A级旅游区、\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

十堰是充满生机的投资热土。近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大开放战略,培植壮大汽车、水电、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一主四大\产业,突破性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张湾区是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辖县级区,位于十堰市城区中西部。版图面积652平方公里,辖两乡、两镇、四个街道办事处和一

2

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市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3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万人。

张湾区交通便利,经济依托优势明显,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汽车工业,目前,全区80%的企业与汽车产业相关,80%的工业产值来源于汽配工业,80%的汽配产品与东风汽车配套。对外开放步伐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另外张湾区旅游资源丰富,2003年,全区共接待游客83.1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38%,实现旅游业直接收入2885.13万元,比2002年增长66.4%,带动相关产业综合收入6720万元。

张湾山水广阔,特产丰富。无公害蔬菜基地,野兔、土鸡、野禽、北京肉鸭等特色家养基地,为秦巴地区五大城市提供美食佳肴;草莓、樱桃、甜柿、花卉等林特基地,丰富城区果盘子和花盆子;1.25万亩山场开发蕴藏巨大的经济潜力。

黄龙镇总人口两万三千人,其中农村人口占一万一千三百人,三千人为常年在外的流动人口;黄龙镇总面积133平方公里,共14个行政村,人均耕地仅0.4亩/人,由于土地有限,其产业形不成规模;其产业主要有:蔬菜、畜牧(家禽、水产)、林业(板栗)等。人均纯收入2992元/年,属于贫困地区。

黄龙镇退耕还林面积为5543亩,每亩补贴230元,后期扶持共8年。黄龙镇也有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但由于每户的耕地不多,所以补贴金额很少,只有15元。补贴实习一卡通,医保实行农村合作,完成率100℅。该镇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镇上设有相关的农民工培训机构,每个村都有联络站。

3

二、农村劳动力结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自我发展资金积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无序和过度的流动,也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匮乏。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动,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在对李家湾村的调查中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现 状:老人、妇女、儿童成主要老动力 据调查,上个世纪80年代,李家湾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的人数也逐渐增加。统计表明,在外出劳动力中,18岁到50岁的占外出人数的95%,其中:18岁到35岁全年在外务工的占外出人数的80%,35岁到50岁季节性在外务工的占外出人数的20%。有的村由于外出人口太多,使得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老人、妇女、儿童、弱智者,这种现象被戏称为“99386125现象”。

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失去“两驾马车”,即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转移出的劳动力衣、食、住、行、用消费远比在农村居民消费高,农村企业少,经济交易活动少,征税对象自然少,乡镇财政成为无源之水,更谈不上为农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得新农村建设失去后劲。留守的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良种的推广,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深度、广度的开发,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调查表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留守子女教育存在“三难”,即管教监护难、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