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O基线解算详细过程 下载本文

“频率”:默认设置是“自动”,LGO会自动为最终的解算选择最好的频率或者频率组合。软件自动处理的理论背景如下:

由于L1和L2频率不同,在电离层中产生的信号延迟也不同,利用这两种频率的线形组合可以计算消除电离层影响。然而,L3的解算也同样破坏了整周模糊度。当模糊度还未固定时,采用浮点解计算。对于长基线来说(例如,长度大于80M),使用浮点解是不可靠的(除非模糊度值固定)。如果观测时间足够长,则根据系统说明,L3浮点解是足够准确的。

如果可以事先解算L1和L2的模糊度,在无电离层影响的线形组合中采用L1和L2的整周模糊度进行第二次处理。在使用固定模糊度时可以消除电离层扰动。在可以解算模糊度但无法消除电离层影响时(如,大于15M的基线)通常更优先采用这种策略。

对于短基线来说,使用无电离层影响的线形组合会增加噪声,反而不好。最好采用标准的L1+L2解算。

在自动频率下,双频数据基线长度超过15KM,使用L3(消除电离层)解算,根据情况可以有L3浮点解和L3固定解。如果基线长度小于15KM,将处理L1+L2。LGO的这一点和规范是一致的,或许是规范参考这个而制定的。就是基线长度小于15KM无条件必须是固定解,不然必须补测。

选择L1或者L2将强制使用特定的一种频率计算一个解。

选择L1+L2将强制使用L1和L2进行计算,而不再限制基线的长度。似乎在长于15KM的基线,可以用L1+L2弄出模糊度,但是又没有办法消除电离层影响的时候,这样设置是不合理的。而应当使用L3。

选择L3使系统不限制基线长度使用L3解。

“模糊度固定到:”:这个数值规定了解算模糊度的最长的基线距离,默认80KM,可以设置更高。在这里,LEICA技术人员似乎转圈子了,如果频率是自动,那么距离小于15KM没有问题,必须是固定解。长度超过15KM的基线将使用L3解,距离再长的,会出现L3浮点解,他们又说长度较长的基线的模糊度固定是没有意义的,对于长基线,如果保证了观测时间够长,L3浮点解是没有问题的。L3浮点解足以满足系统的标称精度。那为何他们还要设置成80KM呢?或许是一个经验值吧。或许浮点更好,在环路的检验中可以看出来。

“采样率”:可以有1 2 3 4 5 6 10 12 15 20 30 60秒,直接设置成全部使用就可以了。

“对流层模型”:对流层是高度约30KM的大气部分,它可能导致电磁波的传播延迟。为了计算该延迟必须知道对流层的折射因子影响。LGO提供如下的模型: Hopfied模型、Simplified Hopfield模型、Essen&Froome模型、无对流层模型、计算模型。

使用不同的模型所得到的结果相差很小(几个mm)。建议在特定的区域采用本地所使用的模型,如果不熟悉可以使用系统的缺省设置Hopfied模型。

无对流层模型不应用任何改正,在实际的使用中一般不使用。在长基线或者是基线高差较大的情况,可以选择计算的模型。

“电离层模型”:电离层是围绕地区周围海拔100-1000KM之间的一层稀薄的带电荷气体(等离子体),它能导致信号延迟,有时可达几十米。如果需要刻意的求出模糊度,选择合适的电离层模型十分重要。

可用的模型:自动、计算的模型、Klobuchar模型、标准模型、无模型、全球区域模型。

LGO默认是自动,使用默认设置软件根据持续的时间自动指定模型无需用户干涉。如果参考站观测时间超过了45min,电离层模型就可以计算出来,因而自动选择计算的模型。

对于较短的观测时段首选的是Klobuchar模型。如果没有星历文件,观测时间少于45min时将采用无模型。Klobuchae模型比较特殊,只有来自莱卡接收机文件的观测数据被用来处理时才能选择,因为这种数据包含了必要的星历文件。如果观测数据是通过rinex文件输入的并且选择了klobuchar模型,处理参数将会自动切换到无模型,因为丢失了星历文件。

如果选择是计算的模型,并且观测了至少45min,则软件会计算电离层模型,这将很有用。儿如果没有采集45min,则处理参数自动切换为无模型。

“标准模型”是单层模型,它基于电磁总量及其分布均在该层的假设基础上的。 值得提到的是:IGS网络,提供免费的电离层模型。用户可以可以手工下载。以本次练习的静态数据为例子,数据采集时间为2004-1-30,对应的GPS周和GPS日分别为1255和5,那么就可以下载COD12555.ION.Z文件。

将下载下来的电离层模型解压到相应的工程文件夹下面,处理策略改为全球/区域模型,经过解算以后,通过查看基线报告,可以看到:

“使用随机建模”:如果想通过在每一个历元计算电离层的影响,从而模拟另外的电离层,则可以勾选此项。如果你怀疑电离层比较活跃,那么随机建模会帮助你获得中长边的模糊度,对于短边则没有必要,因为电离层对短边影响很小,不需要使用随机建模,系统默认最小距离8KM,电离层活动选择为“自动”。

OK,至此,关于LGO基线解算的详细设置基本阐述完毕了。通过系统的学习,发现,原来想当然的一些设置起始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很多设置是环环相扣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下一篇文章将重点进行基线解算的实际操作。

你们的支持,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强烈鄙视只转载不留言的!我就这点追求了,你们还不支持一下!!

接着上次的LGO-1。

这次的实验数据是样本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并且全是短基线,所以在解算设置全部设置为默认即可满足要求。

对各观测时段按照开始时间进行排序,选取402为参考站,315和401,309为流动站。

同样的,以309为参考站,311,315为流动站。以315为参考站,以311和401为流动站。以401为参考站,以309为流动站分别解算相应的基线。

为了保证多次解算以后的结果不互相替代,可在结果配置中将保存次数改为10次。(默认为3次,满足不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