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 图文 下载本文

建成人文和谐、生态宜居、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第十二章 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

强化产城融合,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劳动力吸纳能力,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互动发展。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人为本,构建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三类功能区的定位,发展符合城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新产品开发,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有机融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退二进三”、“退城入园”,大城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小城市重点发展制造业、资源性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传统制造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 25 —

专栏4 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主要布局在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关中地区、榆林北部地区和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的三个区块4个县(区),总面积4147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2%。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六市一区范围内的部分地区,面积1723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4%。依托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和渭北工业区,西咸新区五大板块,宝鸡、咸阳、渭南高新区,杨凌示范区和铜川新区等,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 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市北六县及延安市宝塔区、甘泉县的部分地区,面积1680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2%。依托延安经开区,榆林高新区,榆神、榆横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能源(精细)化工、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文化旅游、设施农业等产业。 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市汉台区和城固县、安康市汉滨区、商洛市商州区和丹凤县的部分地区,面积742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依托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三大循环经济聚集区,重点发展航空制造、数控机床、新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等产业。 (二)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创业就业

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加快“零门槛”商事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创业投资成本,激发创业活力。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政策性金融服务等手段,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积极鼓励自办、领办经营实体,带动身边劳动力就业。强化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老、信息、培训、咨询、家政、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构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集约化立体城镇,促进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能力强的产业-社区型城市发展,实现劳动力及其家属就业创业与生活居住相配套。

(三)提升城市创新创造能力

发挥西安、宝鸡、咸阳、杨凌等城市科技、教育和人才

— 26 —

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力推动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协同创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创新公共平台和风险投资机构,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政策,在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加快提升全省自主创新能力。

第十三章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保护文化、创新体制的原则,科学施策,适度超前,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推动绿色智慧人文城市建设

促进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入园入区,推进生产生活循环化、便捷化和节约集约清洁发展。推动分布式太阳能、地热能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实施治污降霾和农村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做好细颗粒物(PM2.5)监测工作,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城市社区公园、湖池湿地、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继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

— 27 —

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构建“三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启动秦岭国家中央森林公园建设,加强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加强渭河、汉江、丹江等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千里绿色走廊、千里绿色江河。

专栏5 绿色城市建设重点 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积极培育壮大能耗少、效益高的绿色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优”。按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全面推动工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承载压力。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建立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智能化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打造便捷换乘的“公交优先”城市。认真落实《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强绿色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 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城市生态网络,塑造自由、生态的滨水景观。实施清洁空气工程,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治理地表水、地下水,实现水质、水量双保障。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治理。 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在保障城市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前提下,大力推广电力、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等优质清洁能源,逐步削减煤炭的使用量,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绿色的城市能源支撑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光纤到户,继续推进关中无线城市群建设,加大热点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持续扩大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实验网建设。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公共平台,推行一网通、一站通、一卡通、一张图,构建智慧城市支撑服务体系。推进大西安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无线宽带和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