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章节练习及答案 下载本文

避各种祸害,因而民众喜欢他,使他拥有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2、宋国有耕田的人,田地中有一棵树,一只兔子跑动时头撞在树干上,折断脖子死掉了;于是这个人放下自己的农具守在树旁,希望再次得的兔子,兔子不能够再次得到,而自身被宋国人嘲笑。

3、古代的时候男子不耕种,但草木的果食足够吃;妇人不纺织,但禽兽的皮足够穿。不从事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民很少而财物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重大的奖赏不需施行,严重的刑罚不需使用,但是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

4、那些居住在山里到山谷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相互以水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雇佣佣工来开挖沟渠。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客人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

5、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拥有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施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那么做事方式也就不同。

第七章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平水韵 2、粘 3、对 4、孤平 5、三平调 6、拗 7、救 8、借对 9、流水对 10、联

二、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1、如果一首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戚戚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张籍·没蕃故人)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kān)。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四、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

2、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3、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4、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5、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21

6、拗: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指的是某些位置的字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所造成的平仄格式拗口不通顺的情况。

7、救: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造成的拗可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弥补。这种补救的手段叫做救。

8、借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是利用汉字一词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构成对仗。借对分借音和借义两种。借义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现象,在诗句中用甲意义,而借用其它意义构成对仗;借音是利用同音字的现象,在诗句中用本字的读音,而在对仗中使用读音相同的其它字构成对仗。

9、流水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所谓“流水对”,是指一联中的两句,在字面上是对仗的,在意义上却是相承的,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意义就像流水一样不断)。

10、联:从对仗的角度对近体诗做出的句子分析。将一首律诗的八句每两句分为一联,共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1、如果一首五言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不”字拗,“吹”字救;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拗救情况:“故”字拗,“乡”字救;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3、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断、死”字拗,“长”字救;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4、○

平仄仄平平。拗救情况:平*仄,○“小”字拗,“儿”字救;“倚”字拗,“虚”字救; 四、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答:近体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字数(句)数固定;

近体诗对字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句数一般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句数必须是偶数。字数上有的每句五字,称五言;有的是七字,称七言。

2、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押韵有以下几个要求:1、偶数句必须押韵(有时首句也可以押韵);2、必须押平声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

3、讲究平仄;

平仄上的要求是近体诗的灵魂。主要是四种基本句式按照“粘”和“对”的要求组合而成。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所谓“黏”,是指下联出句第二字和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应当相同。

4、要求对仗。

对仗是近体诗的一个要求,有的诗歌的对仗不一定在哪一联。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一首诗中必

22

须有至少一联是对仗的。

第八章 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原来的词类,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惊: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受惊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亲:名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父母;

子:名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子女。

(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质:名词活用作动词,作人质。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复生;肉:名词活用作使动,使??长肉。 (5)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病: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生病。

(6)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名词活用作动词,做诸侯。

(7)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富、安:形容词活作使动,使??富足,使??安定。 (8)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师:名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老师。 (9)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肘击打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名词活用作意动,把??作为边境。

(1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名词活用作意动,把??作为边境。 (12)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周:量词活用作动词,围绕。

(1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于难。

(14)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学完;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学完。 (15)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 大: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大。

(16)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千万:数词活用作动词,千万倍于??。

(17)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醉而卧。 甘: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甘甜。 (18)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19)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动词活用作使动,使??产生。 (20)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低贱。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

23

(21)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当宾客对待。 (21)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 怪: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奇怪

(2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奇怪; 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戴帽。

(23)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名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子女:名词活用作动词,榨取利益。 (24)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空着

(25)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活用作使动,使??来;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心。 (26)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后:名词活作动词,落在后面。

(27)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名词活用作使动,使??食;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拜见。 (28)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高洁; 乱: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混乱。 (2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远离。

(3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老:形容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老人;

幼:形容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小孩。

(31)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 崇: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崇,即斟满; 饮、食:动词用作使动,用酒食招待;

(3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兴: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兴起;

危: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处于危险。

(3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动词用作使动,使??朝拜。

(3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刑:名词活用作动词,施刑。

(3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强、贫、病: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强大、贫困、生病; 祸:名词活作使动,使??产生灾祸。

(36)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隆: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隆重; 君、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国君、称王。 (37)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大。 (38)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多: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增多。 (39)项伯杀人,臣活之。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