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一、 导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关于克隆牛健健和壮壮的情况,本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关于克隆牛蓓蓓的情况吧。 二、进入情境 引导:(出示教学课件)请看屏幕,这是蓓蓓出生前后的一些情况。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蓓蓓满月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每天喝多少千克牛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三、重点讲解

引导:如何解答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你能列出算式吗? 0.98-0.22=0.76 0.76-0.1=0.66 引导:你们是怎样列算式的?能说明列式的理由吗?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引导:蓓蓓百天时比出生时每天多喝多少千克牛奶? (小组讨论) 引导: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生经过总结,反复说名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向右依次计算。

教师要补充说明 :如果出现了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四、随堂练习 第1题,

五、作业 自主练习2、3、4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信息窗2(二)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小数加减法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克隆牛“蓓蓓”的情况。并根据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下面请看课本中小电脑出示的信息。 二、新知讲解 你会计算下面的题目么? 7.65+3.72+6.35+6.28 (生独立计算,师寻找2位同学的做法展式。) 这两位同学做法不同的出了相同的结果。这个结果正不正确?(正确) 结果都是正确的,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个同学做的方法更加简单呢? 同学们都说这位同学的方法简单,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很熟悉呢? 非常好,是的就是我们学过的假发的运算规律,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假发的运算规律,并找几位同学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的几个运算规律。这几个运算律,不仅适用于整数加减法,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

三、课堂练习:6、7、8 四、课堂小测 自主练习:5.

九我锻炼 我健康

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足球!”“篮球!”“乒乓球!”?? “呦,这么同学都喜欢篮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场比赛吧。

师: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都进入了状态,场面非常激烈,当比赛进行到第36分钟时,蓝、红队的比分达到了36:37,蓝队比分落后,下一个派谁上场呢? 二 合作探究:

1、师:有两名候补队员,我们要选择哪一个队员呢? 生:选择得分高的

师:教练也是这样想的。为了在关键的时候找准队员,教练就拿出了两人在小组预赛中的成绩记录,对他们的以往战绩进行分析。

我们看7号、八号队员得分统计表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五场 9 ---------11 13 ---------7号 ---- ---- 7 13 ---------12 8 8号 ---- 师:从成绩记录中你能知道什么?你会怎样来作出决定? 同学们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教师引导:为什么要看平均数?总数行不行? 同学回答。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或使用统计图画一画,动笔算一算的方法,看一看7号平均每场的得分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方法——移多补少 先总后分

可能出现的方法:①使用学具摆,采取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②用计算的方法,采取先总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 7号得分: 8号得分

(9+11+13)÷ 3 (7+13+12+8) ÷ 4 =33 ÷ 3 =40 ÷ 4

=11 (分) =10 (分) 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7号”得分高。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继续引导:8号的平均数是10,10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10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场得分是10呀?”

“是呀,10是那一场的得分呀呀?”我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

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我在耐心地等待着。

生:“10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得分,它代表的是几场的平均水平。”)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小结: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1、杜老师前几天调查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这是其中一组同学的身高。 1 2 3 4 5 129厘米 131厘米 138厘米 142厘米 145厘米 你能估计一下这5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老师发现,你们猜的时候都是往中间的数猜,大家想一想,这个平均数会起过145厘米吗?会低于129厘米吗?

到底谁猜的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2、计算:怎么样计算? 自己试试看。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分别表示什么?(总数、项数、平均数)

3、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有些同学可以,有些同学不可以的。乘火车是看每个人的身高,而不是看平均身高的)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平均数。 四、课后总结 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啊,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平均数? 五、练习:自主练习1、2、3 六、课堂小测:4

——复式分段统计表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2、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作业设计: 预习课本141-142页的内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检查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教师适时评价

2、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队和第2小队立定跳远成绩统计表 3、提出问题你觉得他们的成绩怎么样?想不想知道哪个队的弹跳力好呢?用什么办法才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师:总成绩和平均成绩都能比较出两个队的总体弹跳水平,如果想要知道两个队队员弹跳力的具体差异,又怎么办呢? 2.尝试整理,小组交流

师:为了便于大家的整理,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表格(单式 复式复式分段)请同学们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种统计表将各队的成绩整理一下。 3.班内交流,体会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每个小组交流的意见,优化方法,逐步统一到复式分段统计表上来。 4.解决问题,解释结果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从这个统计表中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两个队的弹跳水平,那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表是怎样进行统计的?从复式分段统计表中,你认为哪个队的弹跳力好?为什么?

小结:我们通常把这种统计的方法称为复式分段统计,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三、总结实用

如何制作一个复式分段统计表? 四、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1、2、3

五、课堂小测:102页:我学会了吗

第十单元----小数除法

知识窗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学案:

谈话: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深入三峡工程,学习了小数乘法,今天我们要继续了解三峡工程,看看还有哪些收获。

二、导学案: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