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载陈氏开宗大始祖满,是舜帝之三十四代孙,南周时娶武王长女为妻,封于陈国(今河南开封以东,江苏徐州以西,安徽亳州以北,山东济宁以南),都城在宛丘(又名颍川,今河南开封淮阳县)。满定姓于陈国为陈氏,并以发祥地宛丘(即颍川)为堂号。
满之七世孙陈旺,于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迁于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义门村,创建江州义门,为义门始祖。陈旺及其子孙以孝道治家,家族最旺时人口达3900余人。义门陈氏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成为封建社会儒家、以孝治家的典范。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析成大小291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其门首均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满之八十三世孙陈魁由德安迁居福建汀州之上杭,满之八十四世孙陈贽迁居广东兴宁,后裔分迁闽、赣、粤各地。
迁入今东源县内的陈氏主要有如下几支:
上莞陈氏开基祖陈榕三,陈满一百世孙,明嘉靖年间(约1555年)由江西吉安府庐陵迁入居河源县天禄乡(今东源县上莞镇)柯木岭(现太阳村)开基,生四子,又义男为五子。后代分居上莞各村。
柳城陈氏开基祖陈景贤,元至正年间(约1350年),任潮州知府,又继任惠州知府,任满后落居河源安东乡,至今660多年。裔孙播迁今东源县柳城镇各村,蓝口镇、船塘镇及至国内外。
蓝口塘心村开基祖陈逸山,陈满七十七代孙。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率眷从福建漳州龙溪县桥头屋徙至今东源蓝口镇塘心围开基。
蓝口车头山陈氏开基祖陈道,陈满九十一世孙。兴宁长乐大岭背开基祖陈玑曾孙,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到车头山谋生,生陈贵。陈贵在今蓝口镇车头山立业。
蓝口双渡水陈氏开基祖陈大章,陈满九十九代孙,兴宁陈氏开基祖陈贽的十三代孙。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兴宁迁今东源双渡水开基立业。
苏氏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孙子重黎,改进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方法,因而被任命为火正(古代掌火之官)。他的子孙不少被封为诸侯,其中昆吾子被封于苏(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为苏侯,因地为姓,就是苏氏。
苏姓发源于河南辉县等地,春秋时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末有苏姓由今甘肃河内迁至四川眉山,此后陆续迁居江南各地。唐初,有苏姓人迁入福建。至宋,苏氏逐步形成蜀派、闽派和眉山派三大世系。据传,苏东坡第七代孙苏天荣原居住在江西吉水庐陵,苏天荣的玄孙苏秀弘被派任东莞茶山(今茶山)巡检。辞官后,徙居今东源义合苏家围落基。后代奉苏天荣为东源始祖。苏氏分布在今东源县义合、黄田、久社、船塘等乡镇。
邹氏
《邹氏族谱》载,邹氏之开姓始祖为曼父。公元前560年间,东周灵王时,叔梁纥立同宗孔正稚之次子曼父为嗣,因叔梁纥为鲁大夫,食邑在邹城(今山东邹县),以邹为姓。
邹姓是蚩尤氏裔支族姓。黄帝战败三苗九黎联盟后,蚩尤氏留在鲁西地区的一支改称邹屠氏,至颛顼帝喾时分布在齐、鲁、豫,以伊洛地区为中心。邹、邹平为其邑。邹为洛鸟氏裔尤巽民护若木纪历的图腾,由洛鸟、持若木、婼民组成。
南宋时,状元邹应龙任端明殿大学士枢密院士,其子孙散居福建、广东。邹氏六十三世德宏(少十郎)系殿公次子、应龙之孙,为五华华阳的开基祖。邹德宏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任江西刑部员外郎,约在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率群弟从福建迁粤,先居大埔县邹坑,后又徙至华阳。
邹氏六十九世伟,字军举,成年后从长乐县(今五华)华阳迁河源县能溪约(今东源县叶潭镇)琏石,后裔分居叶潭镇山下,蓝口镇派头、塘心、长江头、乐村、高车,黄村坳等地。紫金古竹、蓝塘邹氏亦为邹应龙后裔。
邹氏郡望:范阳郡(今河北定兴),三国时置郡;堂号“南谷堂”,因邹应龙告老还乡,宋理宗御赐“南谷”而得名。
巫氏
传说上古黄帝时期,有医相巫彭,作医济世,为人们驱神赶鬼,人称巫师,黄帝封为侯,他的后人就以他的职业为姓,即为巫姓。奉巫彭为巫姓始祖。
巫罗俊(582~664年),字定生,号青州,福建宁化县的开县元勋。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封他为黄连镇将及威武侯,赐尚方宝剑,袭世禄。巫罗俊成为闽西北的开疆先祖。在宁化县衙左侧建有巫青州公祠,该县城关小河边建有平阳古族,即巫氏总祠。
巫罗俊裔孙,巫禧,字忠立,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由福建永定县南移广东兴宁县罗岗洋塘开基,为巫氏入粤开派祖师。后人称禧派世系,繁衍广东各地。
巫玉亮(二十二世禧派十四世),于康熙年间(约1662~1721年),由五华县黄连塘(今五华县新桥乡黄连塘)移博罗县长平都蓼洲约埔前圩银轭垅(原河源县埔前镇银轭垅)开基,巫玉亮为河源巫氏开基祖。发展至今已270多年,禧派世系已衍至20多世,分居埔前数十个村。今东源县蓝口、柳城等镇有部分巫氏人口居住。巫氏堂号“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古邑,三国置郡)。
利氏
谱载,上古时代,颛顼帝裔孙理征得罪于纣王被杀,其子利贞逃难,宿居李林,食李子保全性命,因此,其后裔为纪念李林而取李为姓。随后,有少数李姓再改为利姓。据此,利、李二姓系出一源。公元前613年,楚庄王之子,食采河南利邑(今河南洛阳市西郊),因赐邑为氏,生下第一代姓利名九,故利贞和利九都是利族开姓之先祖。利贞是第一位开族始祖。
明代后,利本坚从河南汴城县起程,游学江南,遇乱避居于江西龙南县,后出任四川安岳县丞,离任后到广东韶州任教授,辞职返赣途中遇匪乱,遂在广东南雄县城南珠玑里定居,其三子利隽卿(号利伟)后迁东莞常平大沥开基,大沥成为利氏发祥地。明景泰六年(1455年)裔孙利本忠,迁居河源洪溪约查溪(今东源县新回龙)。另利松友后裔利富从今紫金临江迁河源东埔白田枫树排居住,利贵迁碱口居住。民国32年(1943年)利王友迁河源上城居住。1958年因新丰江水电站建设,利氏从回龙迁往河源县埔前高埔等地。东源县利氏人口分布在回龙等地。利氏郡望:河南郡。
严氏
传说黄帝后裔颛顼帝,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后立楚国,其后裔改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芈族于公元前591年驾崩,谥号为“庄”,即楚庄王。其后裔则以“庄”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东汉时期,庄姓一族人为避汉明帝刘庄名讳,一部分人改为严氏。魏晋时期,严姓人有一部分又恢复原来的庄姓。故有“庄、严本一宗”之说。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严氏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魏晋时,北方严氏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氏最
旺,严氏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两地。随后,严氏多往南迁。
唐朝以后南迁严氏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氏居民。
东源县严氏族人在东源居住已有500多年历史。据查连平县三角镇《严氏族谱》,严氏族人先从福建迁居到广东翁源,连平州资溪、三角镇塘背村等地。东源严氏约于明朝中期从连平州三角镇塘背村迁入,严氏象龙公、象凤公两兄弟为迁居东源始祖。象龙公始迁居锡场镇龙郁(今龙溪自然村),后改迁庄田。后再次迁回龙镇洞源黄巢洞(又称黄巢十二洞),改名为洞源四洞村;象凤公迁居半江镇黄猄卵(现半江珠坑村)开基,繁衍至今。东源县严氏主要居住锡场、回龙、半江镇,其他乡镇亦有散居。严氏郡望:天水郡;堂号:富春堂。
林氏
林氏世系出自高辛氏。远祖比干,因忠谏为商纣王所害。其妻陈氏已有孕三月,逃于长林石室中,生下了儿子。西周时周武王赐比干之子为林姓,赐名为坚,封博陵侯,地在古西河郡(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故林姓以“西河”为堂号。
林氏发源于今河南境内。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南徙。据《西河世纪》记载,当时董卓向汉献帝进言,说林氏门族强于河北,有镇主之患。汉献帝便将有官爵的林氏门族72人同与北人一起流徙南方,落居福建莆田一带。当时林禄官任王府参军、黄门侍郎,后升为远招将军(散骑常侍充浦太守),官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因以为家,为林氏入闽始祖,后代遍布福建全省,成为大族。元代末年林文樊由宁化县石壁出任广东海阳县主簿,后立籍海阳(今潮州),为林氏入粤始祖。林禄后裔林披生九子称“九牧公”,子孙分居各府州县。长子韦迁居广东授端州刺史(今肇庆市)。裔孙林念一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移居今东源县船塘镇三河福坑村。林披第八子林迈后裔由福建迁兴宁、梅县,再迁今东源县禾溪至黄村镇立居。林秀峰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福建漳州府莆田县迁今河源城三王坝及今东源县久社开基,后裔又迁今源城区上角林屋居住。
罗氏
据《说文通训定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通志·氏族略》等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祝融的后裔分为已、董、彭、秃、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