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下政治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关系
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2.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二、问答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2.为什么说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有哪些特点和类型? 经济规律是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
①经济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一定经济下产生和发挥作用。 ②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它。 特点: ①历史性: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它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
②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类型:
按经济规律形成的条件和作用范围 ①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 ②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的经济规律
1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价值
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3.抽象劳动
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其特点是:形成商品的价值;具有社会属性;属于历史范畴。
1
4.商品经济
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统称商品经济。 二、问答题
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 答: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表现在:
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
答:同一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不同劳动;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不同时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加入概念
2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概念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交换成功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
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其他各种矛盾,是其他各种矛盾的总根源。 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
一、 名词解释 货币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价值尺度
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一种职能。 支付手段
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价格标准
关于货币的计量单位以及划分这一计量单位的规定,用于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无关。
二、 问答题
1.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职能:
价值尺度:表现商品的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贮藏手段:可被保存,充当财富的代表。 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 前二者是基本职能,后三者是派生职能
2. 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即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 货币流通规律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参与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3
3. 论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或试述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①货币的起源和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经历了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公式、特点、局限性)
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 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在某种固定的特殊商品上。
③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 论述价值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 :
①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3
一、 资本
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
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体现剥削关系。 相对剩余价值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二、问答题
1.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哪几个部分?
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4
名词解释
2.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和依据? 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剥削关系
①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用公式表示:m‘=m/v.
3. 论述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工作日长度的决定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4. 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表面上与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没有区别,因为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从表面上看,无非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的结合方式 —— 间接结合方式,就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了不同于其它社会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一是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如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这个劳动过程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
5
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保存和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增殖了的价值,既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只有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才能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
一、
名词解释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
C:V
二、 问答题
1. 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答:(1)原因: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2)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扩大资本规模,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成果,增殖资本价值。
2.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如何? 加入概念
( 1 )区别:第一,由于资本积累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因此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资本的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对于增大个别资本来说,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
( 2 )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8
一.名词解释
利润: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除以成本后的余额。把M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成本价格: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K=C+V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等于预付资本乘以平均利润率。
商业利润:含义: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本质: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6
它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利润?影响利润率有哪些因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P’=m/C+V
所以,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c 资本有机构成
2.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什么变化?是否违反价值规律?为什么?
生产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这样,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并调节着市场价格的变动。 不违反
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
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它只是由于剩余价值依照各个资本量的大小在各个部门均衡分配而发生的一种转形。
2、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平均利润总量 = 剩余价值总量
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还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商品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波动。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
①由于资本有机构成(C:V)不同等原因,不同部门利润率也不同。 ②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平均化
a.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争夺更有利 的投资场和获得较高利润而展开的竞争。
b. 部门之间的竞争一般是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来实现的,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由资本的自由转移所导致的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③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公式及含义。
④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⑤利润率平均化只是一种趋势,不是绝对的 。
9
借贷资本:指货币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本质 利息 : ①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②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职能资本家因借入货币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虚拟资本: 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银行信用: 是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贷出货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7
一、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本质:指货币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体现的是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特征: 第一,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
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即所有权资本。
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 ,直接采取G—G′ 的形式。 2、现代股份制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现代股份制是商品经济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主要体现在股份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上。
两权分离具体体现在公司制的两个重要特征中,即公司的法人财产制度和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股份制度的新特点: (1)、股份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一些巨型的垄断组织。 (2)、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财团。 (3)、股份资本国际化,形成跨国公司。 (4)、由于现代股份公司大量发行股票,且股票交易非常发达,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5)、法人相互持股、参股成为现代股份制的一个显著特点。
股份制在推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股份制是加速资本集中、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2)股份制是重新配置资本、优化投资结构的有效手段。 (3)、股份制创建了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4)、股份制的典型形式,即股份有限公司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形式。
11
一、名词解释
1、地租:是土地所有者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级差地租:
由于经营较好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就叫做级差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3、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叫绝对地租。
4、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土地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与地租量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8
二、思考题
1、论述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的关系。
答: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是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是不同的,源泉是相同的。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不同。(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3)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它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又不高于其价值,从而产生了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绝对地租。(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它使得农产品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只能而且必须留在农业部门,而不转移到其它部门,从而形成绝对地租。(3)绝对地租的源泉仍然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9
(红色代表对的或正确的,仅供参考)
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导 论
一、是非题
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 3、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 )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 6、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 8、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 9、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力。( ) 二、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揭示的是( )
A、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确 B、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 D、上层建筑发展的规律 2、在当代社会中,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是( )
A.生产资料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4、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5、从劳动过程来看,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 )
A、运输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产品 6、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在这四个环节中(A、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B、 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C、 交换决定生产、分配、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D、 消费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资源配置
10
)
8、社会生产方式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C、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9、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B、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 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各种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 10、要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必须( )
A、超越生产力的状况 B、落后于生产力的状况 C、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长期稳定不变 三、多项选择题 1、生产工具( )
A.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B.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C.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 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E.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2、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C.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D.社会关系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第一章
一、是非题
1、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是产品生产。( )
2、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 3、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进步。( ) 4、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 5、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可愈越的历史阶段。( ) 二、单项选择题
1、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是( )
A.商品经济 B.产品经济 C. 传统经济 D.现代经济 2、社会分工是指( )
A、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B、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企业内部的分工 D、企业内部不同工种之间的劳动分工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11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商品的生产 B.产品的生产 C.精神资料的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 5、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中占( )
A、统治地位 B、绝对统治地位 C、从属地位 D、仍占统治地位 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 )
A. 自然分工 B. 社会分工 C. 企业内部分工 D.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
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
A.生产的产品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D.劳动对象 8、下列关于市场经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完全相同没有区别
B.市场经济是价值规律起调节生产作用的经济,商品经济则不是 C.市场经济是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D.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反映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
三、多项选择题
1、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有(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分工
C.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 D.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 E.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有( )
A、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B、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C、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D、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E、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
4、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表现在( )
A.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B.自然经济中人们的关系简单明了,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
C.自然经济排斥社会分工,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
D.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闭关自守,商品经济条件下,广泛竞争,相互促进。
第二章
一、是非题
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相同。( )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 4、凡是能交换的东西都有价值。( )
5、具体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
12
6、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7、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 8、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 9、凡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
10、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 11、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违背了价值规律。( ) 1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或基础。( )
13、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 14、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二个方面。( )
1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
1、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A、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B、生产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4、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 )
A、 都具有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5、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6、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
A、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价值 B、商品的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保持一致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B.商品是交换的劳动产品
C.商品必定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D.有价值的东西一定具有使用价值 8、商品的两个属性是( )
A.交换价值与价值 B.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与价值 D.生产与消费 9、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0、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的是生产该商品的(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 C.劳动生产率 D.劳动强度
13
) 1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
A、社会属性 B、物质属性 C、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 1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3、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A、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成比例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按相同方向变动
14、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15、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可以 ( )
A. 创造经济规律 B. 改变经济规律 C. 消灭经济规律
D.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6、一般地说,粮食丰收会造成( )
A.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价格上升 B.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价格下降 C.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条件下,粮食价格下降 D.在需求小于供给的条件下,粮食价格上升 三、多项选择题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
A.私人劳动 B.简单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劳动 E.抽象劳动 2、商品是( )
A、为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而生产的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E、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C、社会分工 D、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E、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 )。
A. 劳动者及其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劳动者所需的教育培训费用 C. 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D.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E. 平均的劳动强度
5、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A.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就越多。 B.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C.劳动生产率变化,抽象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D.劳动生产率越高,耗费在每件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就越少。 6、从社会发展看,经济运行形态有( )
14
A.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 C.自然经济 D.商品经济 E.产品经济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
A.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D.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 E.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8、商品的使用价值( )
A.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E.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四 、计算题
1、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格为1元。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货币币值未变,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1000万件,而社会需求为1500万件。试计算该商品单位价格应为多少?
2、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一斤大米的价格为1元。今年,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货币价值保持不变,但供求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大米为20000斤,而社会需求为30000斤。试计算:(1)、今年一斤大米的价格应为多少?(2)、单位大米价格与价值偏离是多少? 五、简答题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4、简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2 5、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2 六、论述题
1、论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
一、是非题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
2、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 )
3、货币从来都是表示商品价值的符号。( )
4、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信用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
5、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 6、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 7、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
8、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 9、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 10、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总量。( )
15
1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 12、信用制度并没有节省流通费用。( )
13、在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是绵羊。( ) 1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二、单项选择题
1、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D.货币和资本的矛盾
2、与商品的赊购赊销相联系的货币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3、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成正比关系的因素是( )
A.货币流通速度 B.货币周转次数 C.商品价格总额 D.相互抵消的货币额 4、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5、下列关于纸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B.纸币代表贵金属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C.纸币流通也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D.纸币流通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6、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 A.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纸币的发行量 D.货币流通速度
7、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是(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 8、在信用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 9、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 )
A.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B.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 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无关 D. 商品价格总额相等
10、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
A、观念上的货币 B、 现实的货币 C、足值的金属货币 D、纸币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货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货币作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是价值的代表
C. 货币体现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D.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协商的产物 E.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
16
2、货币的职能有( )
A、 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E、世界货币 3、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产生于货币的( )
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 D、支付手段的职能 E、世界货币的职能 4、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相对价值形式 D.一般价值形式 E.货币形式
第四章
一、是非题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值过程。( ) 2、超额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 3、利润平均化是由部门内的竞争引起的。( )
4、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 )
5、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就是同一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
6、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 7、资本运动的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 ) 8、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无产阶级贫困化。( ) 9、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 ) 10、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11、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银行资本。( ) 12、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 1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 14、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
1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 16、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 ) 17、利息率通常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 )
18、劳动力商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与质量。( ) 19、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 20、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 2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家之间协商的结果。( ) 2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购销差价。( ) 2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 24、资本总公式是W-G—W( ) 25、在商品价值中v是新创造的价值。( ) 26、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作为流通手段。( )
27、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 28、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 28、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的关系是m>p。( ) 30、整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降低。( )
31、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 32、股份公司的形成属于资本积聚性质。( )
17
33、再生产从规模上看有两种类型,一是内涵扩大再生产,二是外延扩大再生产。( ) 34、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 二、单项选择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2、资本积聚(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3、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土地所有者获得的是( )
A. 全部剩余价值 B. 租金 C. 平均利润 D. 超额利润 4、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 ( )
A.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 B.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
C.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 D.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 5、雇佣工人的实际工资是指( )
A.资本家付给工人的货币量 B.计件工资
C.工人的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D.计时工资 6、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由于( )
A.人口的绝对增加 B.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7、表示可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
A.利润率 B.平均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 D.年剩余价值率 8、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
A.创造财富 B,生产商品 C.生产价值 D.生产剩余价值 9、可变资本是( )
A.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货币资本 B.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C.货币资本 D.生活资料 10、借贷资本的利息通常( )
A.高于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B.低于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C.等于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D.与职能资本家的利润无法比较 11、绝对地租的来源是( )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
C.土地的优劣差别 D.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余额 12、银行利润的来源是( )
A.银行资本家自由资本的平均利润 B.银行资本家借入资本的平均利润 C.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D.银行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13、农业资本家租种劣等地,( )
A.需缴纳较高的级差地租 B.需缴纳地租 C.不需缴纳地租 D.需缴纳实物地租 14、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 )
A.货币转化为资本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成为商品 D.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 15、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18
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周转中具有不同的方式
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
D.不变资本不参加商品价值形成,可变资本参加商品价值形成 16、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资本运动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7、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等于( ) A.雇佣工人工资 B.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差 C.产品的全部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18、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 )
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D.基本不变 19、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A、以资本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B、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 D、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为基础的资本价值构成 20、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 )
A、生产成本 B、垄断价格 C、企业利润 D、生产价格 2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 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B、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2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与( )
A、价值规律 B、简单的商品流通
C、剩余价值规律 D、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3、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 )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D降低劳动力价值 24、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 )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C、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为条件的 D、绝对延长工人劳动时间为条件的 25、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
A、生产剩余价值 B、直接带来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26、土地价格是( )
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资本家缴纳的租金 C、资本化的地租收入 D、地租收入的转化形式
2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8、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是
19
( )
A、 c B、 v C、 m D、 v+m 2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30、生产相对过剩是( )
A.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 B.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C.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31、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 )
A.全部剩余价值 B.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全部农产品价值 D.平均利润
32、当平均利润率既定时,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与利息率变动的关系是( ) A.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上升 B.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下降 C.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上升
D.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不变 33、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B.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生产物 C.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利润
D.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34、劳动力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对它的消费( )
A.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只能再生产出和自身价值相等的价值 D.能生产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
35、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因为在工资形态上工人的( )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上完全能划分清楚 B.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空间上完全能划分清楚 C.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D.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
36、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
A.促使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促使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甚至下降 D.可变资本数量不断上升
37、某私营纺纱厂每个工人6小时内可生产10斤棉纱,消耗生产资料价值12元,工人劳动
力日价值3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每小时创造价值0.5元,该厂每个工人每天创造剩余价值( )
A.3元 B.6元 C.15元 D.27元
38、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划分为( )
A.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3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 )
20
A.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 B.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C.产品的生产价格等于价值 D.产品的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 40、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应相当于( )
A.企业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41、超额剩余价值是( )
A.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B.一个部门所有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获得的 D.劳动力价值下降带来的
42、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是( ) A.价值形成过程包括价值增殖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增殖过程 D.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 )
A. 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B. 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D.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44、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 )
A.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B.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5、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在量上相比,通常是剩余价值率( )
A.大于利润率 B.小于利润率
C.等于利润率 D.变化与利润率变化无关 46、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表现在( )
A.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B.生产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C.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D.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 47、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
A.通过商品销售,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B.通过商品销售,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通过商品生产,生产剩余价值并实现价值 D.通过商品生产,生产价值并实现剩余价值
48、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所获得的企业利润在数量上是( )
A.平均利润和银行利润的差额 B.平均利润和产业利润的差额 C.平均利润和商业利润的差额 D.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49、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必须多
交一定地租,它属于( )
A.级差地租I B.级差地租II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50、通过对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剩余价值只可能产生在( )
A.G-W阶段的货币上
B.W-G′阶段所销售的商品上
21
C.W-G′阶段销售商品所得到的货币上 D.G-W阶段购买的商品上 5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
A.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的 B.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小决定的
C.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D.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具体劳动时间决定的 5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的作用是( )
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生产出使用价值 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 C.创造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D.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 三、多项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 )
A.自行增殖的价值
B.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一定的物品
D.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 E.一定数量的货币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有( )
A.劳动过程的要素都属于资本家 B.劳动者是自由、自主的劳动 C.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D.劳动成果归劳动者部分所有 E.劳动成果完全为资本家所有 3、土地价格( )
A.与地租成正比 B.与地租成反比
C.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 D.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E.是资本化的地租
4、在剩余价值分配中,能够获得平均利润的资本有( )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5、平均利润形成以后( )
A.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B.利润表现为社会预付总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与利润在数量上存在差别 D.明显表现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E.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6、超额剩余价值是( )
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所有企业都能多得到的剩余价值 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多得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通过延长工作日而多得到的剩余价值
D、由于全社会劳动力价值普遍降低而多得的剩余价值 E、=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剩余价值 7、从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 )
22
.农业资本 E A.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B.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C.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要素。
D.资本主义再生产,会不断地再生产出物质资料同劳动力的分离,即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8、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是 ( )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所占比重 D.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E.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9、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的途径包括( )。
A.资本管理 B.资本积聚 C.资本集中 D.资本分散
10、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 )
A、生产资本 B、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D、固定资本 E、流动资本 1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为( )4 A.大量的生产资料 B.大量的物质财富
C.大量的自由劳动者 D.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 四、计算题
1、资本家投入100万预付资本,其中不变资本为80万,可变资本为20万。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40万新价值,则剩余价值率为?
2、土地所有者的某块土地每年可获地租200元,假定银行存款利息率为5%,则土地价格为?
3、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计算:(1)资本有机构成;(2)利润率。
4、某资本家的工厂年产9000件商品,投入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年限十年,投入流动资本5万元,周转时间3个月,雇用工人10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5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试计算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5、假设资本家让工人生产棉纱,一天劳动12小时,将20斤棉花纺成棉纱,消耗棉花的价值20元,纱锭的价值4元,劳动力一天的价值是3元,6小时即可创造出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试求剩余价值是多少?
6、假设有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和机械工业三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70C:30V、80C:20V和90C:10V,各部门的预付资本都是10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试求平均利润率是多少?
7、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请计算剩余价值率。
8、有一块土地的地租每年100万,当前的银行利率为5%,如果你要出售这块土地,你至少应卖多少价格?
9、如果第一年投资为:80c+20v,则在剩余价值率为100%,资本周转次数n为2的时候,当年生产的剩余价值是多少?资本家又在第一年生产的剩余价值中拿出50%用于扩大再生产,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第二年投入的c和v各是多少?在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次数不变的条件下,第二年的年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10、某生产部门购置机器、厂房预付200万,利用这些固定资产进行正常生产,又需预付工资30万,预付燃料、原料等流动资本100万。请问该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11、某企业固定预付10万元,使用期10年,流动资本5万元,三个月周转一次,雇工
23
100人,平均月工资50元,年商品产量9000件,每件按30元出售。第二年,该厂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年产量14800件,流动资本周转时缩短为2个月,计算:第二年的剩余价值量和每件产品超额价值量?
12、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求股票的价格应是多少?
13、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请计算: (1)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 (3)年 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14、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15、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2)资本家本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