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拍卖》读后感
20世纪90年代,占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苏联发生巨变,叶利钦走上街头,登上坦克发表演讲,成为历史的经典镜头。但是,兴奋过后的人民很快被现实的冷酷所唤醒:卢布狂跌、车臣内战、权贵和土匪横行、医生与教师却领不到工资。如果说这就是资本主义,那么很多俄国人宁可回到过去的时代。新俄罗斯的社会秩序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由少数掌权者建立的,他们是商业寡头和青年改革派。寡头们是一些精明的生意人,他们巧妙地和各种势力周旋,最终夺占了俄罗斯广大的自然财富。而青年改革派则是一批胸怀抱负的经济学家,他们把自己的疯狂理论付诸实践,结果有时令人欢欣鼓舞,有时却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两种人的故事。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改革者没有抓住天赐的良机,他们的失误让俄国社会付出了沉痛的代价,需要今后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偿还,这次改革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蒂娅.弗里兰在《世纪大拍卖》描述了发生在俄罗斯跨世纪的经济转轨历程,让我们能深入了解俄罗斯怎样从共产主义体制中崩溃,滑向谁也看不清楚的方向。本来作为一部纪实的文学是不应平生那么多感慨的,但是作者流畅的文风完全可以把此书当作一本小说阅读。
1986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青年改革派们召开了后来为视为青年改革派正式成立的“蛇山会议”。在那时,他们期望用经济学改变俄罗斯的未来。“他们笃信自上而下的革命,试图寻找途径,劝说政治当局采纳他们的计划。”当他们看见供给生活必需品的货架空空如也时,他们坚信凭借钢铁的意志会改变现有的一切的。当经济发展后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对错很分明,梦想很简单,他们要用毕生精力使脚下的土地变得富饶,人民变得富足。但是,1992年,激进的“价格自由化”的政策使物价一周上涨了六倍,将老百姓捆缚在西伯利亚寒冬中。但是,青年改革派并没有因此而负疚。甚至连平日只认数字、铁石心肠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员们也不得不震惊于青年改革派的冷酷。他们真的忘记了初衷吗?此时还没有,改革者们只是认为目前国家所经受的苦难是换取未来繁荣必不可少的代价。我们尚且撇开到底“目的可证明手段正确”的逻辑是不是成立,
但是无论任何的政治决策必须首要考虑民众对此的接受能力,“休克疗法”的拟定就已然预料到这样的局面,但是青年改革派们没有努力解决由此给民众带来的冲击,却认为这是俄罗斯人民理所当然要承受的。这里不仅可以作为青年改革派脱离群众的伊此,更可以看作“浮士德交易”的前因。
在一片民怨中俄罗斯私有化的开始了。在这时他们开始向魔鬼伸出了橄榄枝。他们不介意 “为民主而腐败”,他们只要这个过程快。他们认为当这些强盗们把这些国有资产夺走后,为了守住资产自然就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然而经济学家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经济浪漫主义”。浮士德们就如此诞生了,可以说是青年改革派自愿成为了浮士德,向魔鬼出卖国家的资产已换取自己理想的市场经济。 作者很客气并没有公开指责纵容一切的克里姆林宫,她只是无比感慨地说出了“这就是一场‘浮士德的交易’”。全书最出彩的部分也在描写为保证叶利钦顺利连任,青年改革派们推出了所谓的“贷换股”,其实就是用国有资产换取寡头们的支持的一场拍卖大戏。当初青年改革派们走上政治舞台所凭借的清廉和正义,此刻除了权力,什么也不剩了。最后的结果作者用词很重,“贷换股最终摧毁了青年改革派”“更糟糕的是,它最终粉碎了在短期内建立一个健康、繁荣的俄罗斯资本主义的任何残存的希望”。这是 “世界上最恶劣的内幕交易”。 《世纪大拍卖》一书的叙事结构基本上遵循了俄罗斯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时间顺序,但在每一个阶段事件的描述中,又穿插了对经济学家、政客和寡头的人物背景介绍、作者的直接观察、访谈获得的内幕故事和作者的评论,使本书的叙事线索纵横交错。对于己经习惯于阅读逻辑表达方式的专业书籍的读者来说,除了故事的内幕增加了阅读的吸引力,丰富的细节补充了知识的有限性之外,他们也许还是希望能够在复杂的历史事件的演进中,找出背后的逻辑线索。 在书中,作者认为俄罗斯的青年经济学家和改革派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一是经济学家把私有化看作市场改革的终极目标,而不懂得市场体制形成所需要的其他条件,譬如有效实施的法律制度。二是过于狂热地相信改革派团队自身的力量,而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变革需要大众支持的公民社会的基础,譬如他们依赖不懂市场经济的叶利钦政治权威,但却没有自己的政治权力基础。三是,青年改革派为了击败根本不可能进行企业重组的红色经理与寡头们达成的“浮士德交易”和为保护自己的政治地位而与寡头们建立的“达沃斯联盟”,“站污了他们革命的圣洁”。
这确实是错误,但我想补充说明,这是俄罗斯经济学家在没有选择性的条件下所犯的错误。把私有化看作是市场经济体制惟一重要的基础条件这种认识,不只是盖达尔和丘拜斯等俄罗斯经济学家如此理解市场经济,整个国际主流经济学在吸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转轨国家经验教训之前也是坚持这种共识。如果说有错误,那也应当说是世界上一代经济学家认识上的“错误”。此外,在转轨国家的范围内,俄罗斯不是惟一的经济学家把改革的历史重任寄托在拥有政治权威的领袖人物身上的国家,在一个缺乏需要长时期才能形成公民社会基础的前计划经济国家进行改革,依赖政治权威进行变革实际上是没有其他选择的结果。最后,当青年改革派所依赖的政治领袖面对各种政治力量的冲突出现左右摇摆,改革的步伐可能会停滞,改革的方向可能被逆转时,他们没有选择地与寡头们达成“浮士德交易”,随后又导致建立了“达沃斯联盟”。俄罗斯的市场环境和意识形态不会允许外资进入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从而达到改革派重组已经私有化企业的目标。派重组已经私有化企业的目标。这就是出现“浮士德交易”的约束条件。至于建立“达沃斯联盟”,与其说是改革派的需要,不如说是改革派为了叶利钦这个政治领袖能够继续支持改革而满足叶利钦的需要所做出的没有选择的选择。 古人云,读史,读人世之钩成,犹如明镜照骨,自省然后识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方能避免悲剧再度发生。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中国依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改革形势依然严峻,关于中国式改革路径和俄罗斯改革路径的讨论一直没有断过, 有人认为俄罗斯改革路径是一种长痛不如短痛的改革方式。因为它一开始就直入最困难的产权领域。 而中国的改革路径到后面将愈加困难, 因为产权毕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 尽管我对俄罗斯的青改革派们心存敬意, 但是我仍然认为从他们的目的与结果来看, 他们在上个世纪末的改革是失败的。是的,民主似乎勉强建立起来,市场经济似乎也建立起来了,但是他们没有解决公平问题。少数人凭借不公平的方式掌握的令人震惊的财富,这绝对入书名所说,是一场世纪大拍卖。可是却是一场没有公正与秩序可言的拍卖。而普遍的社会不公正在民间积累了怨恨与不满。加之经济危机、 过去的帝国梦想、长期的专制传统、 民众对“强人”的呼唤愈加强烈。 是的,“强人”来了,他就是普京,他带着过去的克格勃和秘密警察们回来了,他对寡头们发动了一场打击俄罗斯民众们颇有大快人心之感。在这样的快感中,他们已经不在乎这个过
程中民主与法制受到的践踏俄罗斯会陷入南美式的悖论中吗?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这样的担忧,但是今天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当初青年改革派们说预想的, 甚至连当时改革派的领袖丘拜斯自己也成了一个寡头。据说普京下一个要修理的将是他,如果这样,那真是莫大的讽刺。过去的都已过去,俄罗斯的改革仍在继续,只是过去实在付出了太大的“成本”而接下来的改革历程会怎样?真的入人们所说的那样将进入一片坦途吗?或者,仍将付出不尽的“成本”。在中国的改革日益毕竟产权层面的时候,这本《世纪大拍卖》的出现无疑是及时的我们应当好好审视这个与我们又很多相似经历的国家的改革进程“成本”必须付出。 但是我仍然认为一个更公正平坦的改革之路是可能的,中国应把本国具体国情同科学理论、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分吸取俄罗斯的改革经验教训,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