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笔记 下载本文

第三章:方以智的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

方以智,字密之,号浮山愚者,又号药地等。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通雅><物理小识><浮山前后集><东西均><药地炮庄>等。 第一节: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

以深求其故,实验、实证精神,考古决今,大成贵集。

概念:质测(物理、自然科学),宰理(治教、社会政治学说),通几(所以为物之至理者、哲学)。

关系: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实。 第二节:“火――气”一元的物质运动统一论

火气一元论的唯物哲学把世界物质统一性与物质运动结合起来。 一、 盈天地间皆物

1、 提出“天地一物也”,“盈天地间皆物也”的命题,肯定整个宇宙是统一的物质存在。

2、 继承气一元论的唯物路线,发挥虚实皆气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3、 天地间凡有形考皆坏,唯气不坏。 二、物物之生机皆火

1、 火是弥漫与空间,永恒运动者的物质元素,是万物运动的根源。

2、 继承前人,进行发挥,“火运水火”的观点,火是气构成分子中最根本的属性。

3、 火主动,气化生万物,从内部找根源。 第三节: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的矛盾学说 方以智基于物质与运动统一性原理,进一步思考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西湖及其规律的矛盾发展观。

一、 常统常变,相反相因的矛盾发展观

1、 发展古代哲学中的滴常变思想,论述万物生灭为无限之过程,变异而永不休止。

2、 提出“尽天地古今皆二”的原理,肯定事物变化源于内部的矛盾性。 3、 肯定矛盾双方关系是“相求相胜而相成”即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相反相成。 4、 在方以智“急之乃安”、“亡之乃存”、“欲取姑予”的论述中包含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二、交、轮、几的矛盾转化观及其严重失足 这一提法用以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1、 交(对立面的同一)、轮(推移、转化)、几(动力源泉) 2、 对客观矛盾的主观态度为佛教的“三谛”、“三观”思辨影响提出“明、暗、合”与“随、泯、统”等认识新范畴,最近走向相对主义。 第四节:一多相即、不妨矛盾的认识辩证法

一、 因物用物,不妨矛盾的认识原则(心物交格、一多相即、不妨矛盾的原则) 1、 坚持唯物反映论,认识在“心物交格,认识世界为“学天地”。 2、 因物用物的认识论原则(不离象数)

3、 不必回护、不必玄妙、不妨矛盾的三不认识原则。

二、多识和一贯,公性和独性,承先和启后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从不防矛盾的认识原则出发,方以智揭示、分析了认识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大大丰富了唯物主义认识论。)

9

1、 关于多识与一贯的对立统一(感性、原则;博与约) 2、 偏与全的对立统一(公性在独性中)

3、 疑与不疑的对立统一(认识深化过程之必经)

4、 关于以智相积与后精于前的关系。(积累而发展)

第四章:总结和终结宁明道学的五夫之哲学

―――(处于马克思所说的“尚未达到崩溃但已能自我批判(广度、深度)”,达到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成熟形态(道学的逻辑终结)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立志改革社会,代表作有<周易外传><老子衍><黄书><读通鉴论>等。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总结和终结了中古独断哲学,启发和酝酿了近代启蒙思想,使古代唯物主义辩证法达到高峰。

第一节: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对气范畴的新规定、对理气关系问题新规定、抓住道器关系问题展开世界物质统一性及发展规律性) 一、 对气范畴的哲学规定

1、 通过有、无,虚、实关系论证世界物质统一性(太虚即气,太虚一实),确定唯物主义原则,对气的普遍无限性作了规定。 2、 规定了气的永恒不灭性。

3、 规定了气的客观实在性(诚(实存可依)、实有、用) 二、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1、 坚持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路线,驳斥理主气,理生气的唯心主义理学。 2、 论证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它在变化过程中所固有的客观必然性为理。 3、 论证理气关系即变化的物质实体与变化过程中的规律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三、 天下唯器,尽器则道在器中

1、 道与气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是“统此一物的二个方面,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体。

2、 “天下唯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 3、 驳斥了“无此道则无此气”的原则在先的唯心主义观点。

4、 从“汉无今日之道,今亦无他年之道”出发,导出道因时而变的理论。 四、 对形而上学本体虚构的揭露

1、 把脱离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变为神化了的绝对。 2、 剖析其认识根源,揭露其“谣漫以衍之”的理论体系的欺骗性及其“愚妄”的本质。

第二节:太虚本动,气化昌新的辩证发展观

王夫之精研<易>理,改铸老庄到批判程朱、继承张载、吸收自然科学,结合现实革命,达到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典型高度。 一、 支静皆动、天地之化日新的变化观。

1、 王夫之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宇宙的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动变化生,阴阳动静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

2、 进一步阐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肯定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 进一步发展张载气化论而阐述“气化日新”的观点,把“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看成宇宙根本法则。(量的积累和持的更新)(内成、外生) 二、天地方万变,而要归于两端的矛盾观

10

1、 一气之中,两端既肇,摩而荡之,而变化无穷。

2、 对事物内部“两端”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作深入分析。

3、 在张载一两学说基础上,对矛盾对立而之间本质进行分析。 4、 进一步提出“反者有不反者存,君子乐观其反,不竭其争 5、 矛盾的斗争转化性(解释社会现象) 三、奉常以处变,变不其常的常变观:

总:人们应当掌握事物变化的常规(常)以促成事物的变化(变) 1、 目的:把握事物变化客观必然性。

2、 应以常治变,于变有常,与明偕行,以保忧患。 3、 对常不适当地夸大。

第三节: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佛、宋明为强化宗教、伦理实践而突出人的自觉能动性,王夫之发展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 在能所关系问题上扬弃心学唯心主义

1、 作出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关系、反映论原则及相关的对立区分。 2、 所不在内,能不在外。(客观世界加人的反映能力)

3、 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主观是客观的副本(核心) 4、 事之来与心之往的结合(反正夸大任何一方面) 二、在心理关系问题上扬弃理学唯心主义: 总:针对“万变而不出吾之宗”提出坚持“以心循理,即事穷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 提出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2、 重视心官作用,做到表里之具悉。 3、 排斥以见闻域所知的狭隘经验论。

4、 改造了格物致知、博文、约礼等范畴,认识深化。 三、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全面清香宋明道学

1、(以知为行,销行以为知的心学)、(知先行后的理学) 2、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观。 3、 知行并进但不平行(行主导、知有指导作用。) 第四节:理势合一,即民见天的进步历史观 按依人建极原则,王夫之把人类史的研究课题提到新的地位,代表作有<春秋世论><继春秋世论><读通鉴论>等。

一、 坚持今胜于古的进化观,反正历史复古主义 1、 反朱子三代古史之迷信(三代以上天理流行、此后一千五百年全是人欲支配。 2、 对土司考察断定上古野蛮,后世文明,此理顺也,其中也有洄流现象。 3、 断定人类社会总趋势(质-文、分-合)经济上看(射生饮血-来华章育而大文发焉)

4、 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取威四方)

二、制定“理势合一”的规律论,反正历史神秘主义 1、 根据理依于气的自然观提出理依于势的人类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不仅有着前进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得理自然成势,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

2、 同时指出,有偶然性在起作用(推其所以然之由,辨其不尽然之实。) 3、 强调历史必然往往通过千万历史人物主观活动这一偶然因素去实现

11

三、提出“即民见天”的动力说,试图摆脱英雄史观

1、 把天理定为人之所同然,或民心之大同,即归结为可视听的现实力量,基本摆脱神学史观,也力图摆脱英雄史观,坚持即民见天进步史观是荀况贾谊重民思想的发展与归复。

四、 对理欲关系问题的新的历史说明

1、 提出天理寓于人欲的观点,把人们物质个体户的满足,看作是同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2、 主张充分发展天地之产,分配得当,使人们饮食男女之欲都得到普遍甚至最好的满足。

3、 包含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4、 也反映出轻视和歧视劳动人民的阶级本质。 第五节:王夫之哲学的历史地位

1、 王夫之哲学,是十七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以深刻而完备的理论思维形式,反映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精华。

2、 综合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研究,在哲学领域的诸方面,都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全面地清算了明道学唯心主义,“推故而别出其新”创立了别开生面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3、 在本体论方面,以新的理论创造,对理气、道 气、有无、体用、虚实、动静、常变等哲学范畴,作出了更明确的哲学规定,并贯以辩证法。

4、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批中华民族、理、心、老庄、佛、禅、相宗,加以改铸,在哲学世界观的核心问题上,总结并终结宋明道学。

5、 在历史哲学上,贯彻理势 合一,规律观,打败“言必称三代的复古主义理论依据。 6、 标志着整个中古独断哲学的终结,提供了封建时代哲学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及其历史形态的典型。

7、 没摆脱封建桎梏及自身阶级局限性,具有二重性。

第五章:颜元、戴震哲学中的思想新动向

经前其艰苦曲折的思想斗争历程,批判了旧世界,但未发现新世界;没有敢不可能提供近代思维方法,颜元、戴震披“复古”外衣,对封建意识形态的理论结构有所突破:在义利、理欲之辨等问题上更鲜明地表现了其把封建的市民意识,而在认识路线和思维方法上,颜元重“习行”,反对冥想,提倡实学,有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倾向;戴震重“心知”,明分理,强调“神明照物”、“剖析至微”,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倾向,他们从不同侧面在酝酿着新的思维方法,表现出新的理论动向,预示着相互唯物辩证法即将终结,势必向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过渡。 第一节:颜元重习行,倡实学的唯物主义

字易直,自号习斋,河北博野人,代表作:<四存编><朱子类语评><习斋记余>

大弟子李gong,字刚主宣传其思想,世称“颜李学派”

晚年主持“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四科,全面否定宋明道学而走向经验科学的分工世界,成为一个提倡实学,召唤“新人”的启蒙思想家。 一、 主张体用一致,揭露道学唯心主义禅学根源

1、 阴阳之气为本(形性无二说、物性、理、体用关系) 2、 佛道割裂体用关系,二者本质上无区别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