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四单元的主题为“修身正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者梁启超,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近代思想启蒙者,他用极其诚恳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责任的精辟认识,读来深感其伟大。文章的标题“最苦”与“最乐”,直白地道出了本文的两个观点:人生最苦为未尽责任;人生最乐为尽完了责任,并由此得出结论:人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尽大责任者得大快乐、尽小责任者得小快乐。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稍有难度,所以,尽管是课内自读文章,还是需要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桥梁,把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与文本进行提示性的迁移融合,为学生学习议论文做一定的引领。
在学习方式上,结合单元的要求,略读和精读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发现,并通过讨论、诵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鉴于以上的理解,将此课归为主题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容。 2、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出示提纲,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1
3、联系实际,畅谈对责任的认识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3.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 注 2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作品介绍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个人应如何面对“苦”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著有《饮与“乐”,应建立怎样的 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苦乐观”呢?西方哲 学信奉“智者无忧”,而 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 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之忧”;张潮也说“人莫 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 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 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⒉根据朗读,填空: 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有人认为“人生苦短, 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 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 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痛苦源自 。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对人的责任:凡属 对人的责任: 对事的责任: 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3
对自己的责任: 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② 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 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 事实论据如:“答应 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就得小快乐。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 ②悲天悯人 ③如释重负 ④无入而不自得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 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 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 例说明。 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⒏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此外还有对比论证(如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