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图书馆 qqshu.cc
【注】 ①据:执守。②游:广泛涉猎。③艺:六艺,即礼、乐、射、御(驾车)、书(六书、文字)、数(算术)。
(1)根据材料①②,概括孔子在“德”和“业”方面的主张。(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孔子思想,分析③④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6分)
征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5·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二)
取之而燕民
【注】
(《论语·颜渊》)
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 燕民:燕国百姓。
(1)找出第二个语段中的两个成语并加以解释。(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个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看法有何异同。(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16.(2015·宁波市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瘦哉?”
(《论语·为政第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第五》)
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
【注】
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
(《荀子·君道篇》)
【注】 流慆:放荡荒淫。
(1)孔子为什么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请结合宰予的事例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知人之法”的认识。(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5·浙江省高三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三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荀子·子道》)
①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注】 ①练:父母死后十一个月举行的祭祀,因祭祀时需披戴白色熟绢而得名。 (1)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说明第一段文字中孔子回答子路“吾不知也”的原因。(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2)结合上面三段文字,对孔子“为尊者讳”的做法进行简要评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15·浙江12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圣经·马太福音》:“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可推辞。”
(1)根据以上文字,分别概括《论语》和《圣经》在为人处世上的观点。(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集训十九 《论语》选读
1.【详细分析】(1)能够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出来即可。重点写清“仁者”的意思,理解“知者知人”中两个“知”的意思,前“知”是通假字,通“智”,后“知”是“了解、理解”的意思。(2)孔子的评价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一贯的主张是尊重别人,了解别人,爱护别人,出发点是“为人”。子路强调的是让别人理解自己,让别人爱自己,是“为己”;而子贡则强调了解别人、爱护别人,是“为人”,虽然与孔子倡导的为人原则一致,但是,孔子在听了颜渊的回答后,却给予了颜渊最高评价,这是因为,颜渊所讲是要自知,自爱,人贵有自知之明,爱己方可爱人。孔子认为这正符合自己一贯倡导的中庸之道与推己及人的思想,正如他对曾点的赞同,既不过,也无不及,强调人的自身修养。
答案 (1)①仁者使人爱己:仁者让别人爱自己。 ②知者知人:有智慧的人了解别人。
(2)(示例)与子路和子贡相比,颜回对“自知”和“自爱”的理解,重在自身修养。孔子认为自身修养是人的更高追求。他教导弟子“不患人之不己知”,要他们知人、爱人,但更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赞赏曾皙“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以及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进来后,孔子问道:“仲由,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做?有仁德的人应该怎样做?”子路回答说:“有智慧的人要能够使别人了解自己,有仁德的人要能够使别人爱自己。”孔子说:“这够得上做一个‘士’的标准了。”子贡进来后,孔子又问:“赐,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做?有仁德的人应该怎样做?”子贡回答说:“有智慧的人了解别人,有仁德的人爱护别人。”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品格高尚的君子了。”颜渊进来了,孔子问:“回呀,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做?有仁德的人应该怎样做?”颜回说:“有智慧的人了解自己,有仁德的人懂得自爱。”孔子说:“这可以算是明达的君子了。”
材料二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理解你自己,而要担心你不理解别人。”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道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自有的乐趣。颜回多么有道德啊!”
曾皙说:“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坛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深深地感叹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人(就是仁)。”(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理解人(就叫智)。”
2.【详细分析】(1)解释词语,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两则材料中所言之“名”的含义是不一样的。(2)对前贤关于“名”的理解和评价,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尊重特定语境,准确理解其含义;二是根据当时社会背景,客观分析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必要性、思想意义以及价值;三是站在当代,并与当代思想作比较,做出客观评价。 答案 (1)材料①中的“名”,指名称,名义,名分;材料②中的“名”,指个人的名声,名望。
(2)①孔子所说的“名”,是“实”的反映,并非虚名,必须做到名实相符。②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所以孔子强调一定要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③同样,孔子并不反对人的好名,他一向赞成人应该由积善、行道、为仁而成就名声。孔子所说的“名”,与“利”无涉,这与后世的贪名图利有着本质的区别。
个人图书馆 qqsh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