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言翻译题研究 下载本文

9

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2、全国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

(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3、全国卷(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译文:

(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享受他的恩赐。

4、全国卷(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新疆)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5、重庆卷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

(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6、福建卷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0

(1)范氏富,盍已乎?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 (1)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2)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3)(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7、广东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招颜回来(派人把颜回招来)。 (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8、湖北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3)附元忠立致族灭。 译文:

(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 9、湖南卷 10、江苏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

(1)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2)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3)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11、辽宁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3分)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3分) 译文:

(1)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 (2)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 12、上海卷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11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上海考试题:

译文: (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13、天津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2)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译文:

(1)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2)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

(3)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往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 14、浙江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1)(许逖)陈述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2)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3)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文言文翻译的七大“硬伤”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即可,因为这些名词不容易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切忌“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姓刘的先生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例1就犯了专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这里的“刘公”可不译,如要翻译也应用其名“刘牢之”替换。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2: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以义为朋友而死,儿子以忠为国家而死。 例2的译文就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这里的“以义”“以忠”应译为“因为仗义”“因为尽忠”。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译文: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这里的译文就犯了盲目地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妻子”在古汉语中应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例4:冉氏以是颇患苦狗。(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译文:冉氏因此很担心这条狗。

这里把“患”错译成了“担心”。结合语境,当时应是“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患”应译为“厌恶”。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

例5: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2007年高考天津卷)

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6: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007年高考上海卷) 译文: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例6句首省略了主语“仲长统”,句中“与”字后省略了宾语“他”,翻译时补充出来,译文才算完整。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句子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所以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语序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7: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高考辽宁卷)

此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向之隐忍而不杀之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应翻译为“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8: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高考湖南卷)

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