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843自然地理学 - 图文 下载本文

鼠、兔,狐、狼和熊等。

(5)北方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北纬45°-70°C之间的寒温带气候区,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条完整的针叶林带,泰加林的南延部分在我国仅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阿尔泰山。这些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凉而较短。年均温0°C上下,年均降水量约400-500mm。植物种类比较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等为主,少有阔叶林种。森林结构简单,层次清晰。动物以黑熊、鹿、貂、松鼠等为主。

(6)温带草原: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主要有欧亚大陆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草原区具有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降水量约250-500mm,多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较大。植物主要是旱生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季相变化频繁而明显。开阔的草原适合善于奔跑的大型食草动物如野驴、野牛、黄牛等生活。

(7)荒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极端干旱少雨地区,在北半球形成一条明显的荒漠带,南美洲智利、澳大利亚和南非也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西部和西北干旱区。荒漠区位极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50mm以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许多倍,温度变化剧烈,并多风沙与尘暴,土壤贫瘠。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仅有一些超旱生乔木和灌木,有些地表完全裸露;食物资源匮乏导致动物种类不多,常见有蜥蜴、锯齿类和某些鸟类。 (8)冻原:又叫苔原,是典型寒带生态系统,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北部边缘地带。这里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约200-300mm,有多年冻土分布。生物种类贫乏,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动物主要有驯鹿、北极狐、北极熊、狼和旅鼠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

10.图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p438图)

11.农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①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 ②系统结构明显变化 ③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 ④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一般较高 ⑤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⑥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2)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①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②食物链简化 ③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统 ④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 ⑤城市生态系统是对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

第21页,共26页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地带性分异规律。 (1)《关于自然地带的学说》:由于地球离太阳所处的一定位置和地球自转并呈球形,使地球的气候、植物和动物分布均按一定的严格顺序由北向南有规律地排列,从而使地表分化为各个地理带,如寒带、温带、赤道带、亚热带等。但如果成土因子呈带状分布,那么其成果(土壤)在地球上的分布亦当具有一定的地带性。这些地带或多或少与玮圈平行。所有那些所谓自然力,如水、土地、火和大气,与动物界,植物界一样,在固有的一般特征上,更形成了鲜明的环球地带性规律的特征。

(2)道库耶夫自然地带学说,即纬度地带性规律学说: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 (3)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①查明了不仅各自然地理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具有地带性特征,而且由这些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也具有地带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大致呈东西向延伸的地带性自然区域。 ②对地带性规律的研究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并在海洋上发现了大量地理地带性证据。波格丹诺夫并据此划分出了11个世界大洋自然带。 ③突破了单纯考虑热量的局限性,发现了水分尤其是水热组合关系在地带和亚地带地域分异中的重要作用。 ④揭示了沿岸和内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全然不同的事实,以亚欧大陆为样本,建立了理想大陆各自然地带相互关系的图式,修正了自然地带环球分布的观念。 ⑤确认了非地带性区域内仍有地带性分异存在。 2.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性质。

(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带谱也将具有海洋性特征,即森林带在带谱中占显著优势;反之,如基带为荒漠或者半荒漠带,则垂直带谱呈大陆性特征,即森林带或完全缺失,或带幅十分狭窄。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低带。

(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 (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水平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

(5)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高度都有很大差别。

3.地域分异的尺度。

(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这种地带性分域分异属全球性分异。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分异使海洋和陆地各自分化为若干自然带和地带,但海洋自然带并不延伸到陆地,陆地自然带总是在大陆东西边缘被海洋切断。因此,纬度地带性既是全海洋的,也是全大陆的地域分异。

第22页,共26页

(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4)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5)小尺度地域分异:由于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通常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均属小尺度地域分异,可以看作非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4. 理想大陆自然带更替特点:①南北两半球地带谱基本对称。 ②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区域。其他纬度区则出现干湿度分带,即从沿海岸森林地带经草原地带到内陆荒漠的变化。 ③除寒洋流经过地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苔原地带,从而形成海洋性地带谱。 ④大陆内部则为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和苔原最终过渡到极地冰雪长寒地带。泰加林是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森林,因此在西岸海洋性气候下发生尖灭,在东岸变窄。 ⑤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歧的沿岸区,出现一种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地中海地带,以具有冬湿夏干的地中海气候及与之相应的常绿—夏季落叶灌木混交林和发育典型褐土为特征。 5. 自然区划概念与区划原则。

(1)自然区划概念: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

(2)自然区划原则:①发生统一性原则: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然区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为区划的基础。 ②相对一致性原则:意指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③空间连续性原则:亦称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自然区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 ④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他同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一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差别。 6.我国三个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第23页,共26页

自然区名称 ⒈占全国面积百分数 (1)东部季风区(亚(2)西北干旱区(欧亚草洲季风区的一部分) 原荒漠区的一部分) 46 27.3 (3)青藏高原区 26.7 随纬度变化的热量与⒉决定自然温度的地域差异(秦岭界地域分异—淮河以北,湿润情况的主导因素 的地域差异也相当重要) 上升幅度一般不大,钦州—郑州—北京—鸥浦一线以东以沉降为主。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0m以下,沉降区多在500m以下。 夏季季风影响显著,湿润程度较高 随去海距离而变化的湿润状况的地域差异(干湿度分带性) 自然界随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带性 ⒊新构造运动及地势 显著的差别上升运动,海拔1000m左右的平地和横亘其中的山脉 大幅度上升的世界最大高原,海拔在4500m以上,有许多高山超过雪线 空气稀薄,温度低,太阳辐射强。降水不多,风力强烈 ⒋气候 干旱和半干旱 ⒌水文 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多暂时性水流,有不少湖泊地表水以雨水为主要(主要为咸水湖),山地径补给来源,潜水相当多 流为特别重要的资源,潜水不丰富 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与堆积、溶蚀,沿海有波浪和潮汐作用,高山有冻裂作用,部分地域有风沙。 土壤剖面发育较好,机械组成较细,腐殖质含量较高,可熔盐分较少,区内差异很大 微弱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广泛的风蚀和堆积,山地冰川蚀积及冰缘分化、物质移动和侵蚀。 机械组成较粗,有机质含量有限,可溶盐分较高 大部分为内陆流域,有不少冰川和湖泊 ⒍地貌外营力 物理风化与物质移动比较强烈,冰川和流水的搬运与堆积。 ⒎土壤 化学风化微弱,成土母质的机械组成很粗,土壤剖面。 ⒏植被 荒漠为主,部分为荒漠草森林为主,部分为草原 原和干草原,高山有森林和高山草原 荒漠、草原与草甸为主,山地及谷地中有森林。 植物区系在第四纪冰期受冰川破坏作用不⒐植物区系 大,植物种类繁多,分布较混杂 第四纪冰川作用范围甚小,生物种类繁富,有不少中生代末及第三纪植物,红色古风化壳分布广,长江南发达 第四纪冰期后在上升过中生代末期以来断续出现程中形成。与蒙新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植物逐植物关系较少,植物种渐干生化,植物种属少。 属很少。 外营力较弱,构造地貌保存较好,第四纪中曾有较湿润时期,有些地方古代水系发达,3500m以上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⒑遗存性因素 第四纪冰川遗迹广泛分布 第24页,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