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843自然地理学 - 图文 下载本文

②尖头状三角洲:三角洲呈尖头状向海凸出,岸线平直,沿岸发育沙嘴或沙堤,例如西班牙埃布罗河三角洲。

③扇形三角洲:前缘受海浪作用,岸线圆滑并基本上被沙堤和堡岛封闭,例如尼罗河三角洲与尼日尔河三角洲。

④多岛形三角洲:形态主要受潮流作用控制,汊流河口多成喇叭形,口门外有长条状潮流沙坝,例如湄公河三角洲。 9. 河流阶地概念、类型与成因。

(1)河流阶地概念: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2)类型:①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并由基岩构成,其阶地面为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②堆积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击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的情况下形成的。;③基座阶地:形成条件与堆积阶地近似,区别在于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因此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则为基岩。

(3)成因:新构造运动、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变化都可导致阶地形成。间歇性地壳上升使河流下切与侵蚀交替进行,形成多级阶地。气候变湿使流量与植被覆盖度同时增大,含沙量下降,河流下切形成所谓气候阶地。气候变干使流量与植被覆盖度减小,含沙量增加,河流发生堆积。海平面升降导致侵蚀基面变化,蚀积过程发生转变。 10.准平原与山麓面。

(1)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2)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1.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

(2)喀斯特作用:①水中含C02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C02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后者电析出氢离子,与石灰岩中的CO32-作用形成离子状态的溶解物质Ca2+和HCO3-并随水流失。 ②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C02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而熔岩作用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

③岩性与构造条件: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石灰岩最容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④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湿热气候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大且活动性强,故喀斯特作用强。

(3)喀斯特地貌类型:⑴地表喀斯特地貌:①石芽与溶沟: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石芽为蚀余产物,高大的石芽称为石林,如云南石林县。

②喀斯特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呈碟形或倒锥形洼地。

第13页,共26页

③落水洞:多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的坡地两侧和盆地、洼地底部,也是流水沿裂隙侵蚀的产物。 ④溶蚀洼地:通常于喀斯特漏斗扩大或合并而成。

⑤喀斯特盆地和喀斯特平原:喀斯特盆地又名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喀斯特洼地,多分布于地壳相对稳定地区。喀斯特盆地扩大即形成喀斯特平原,地表覆盖红土并发育孤峰惨丘。 ⑥峰丛、峰林与孤峰:峰丛是同一基座而峰顶分离的碳酸盐岩山峰,常与洼地组合成峰丛-洼地地貌。;峰林为分散碳酸盐岩山峰,通常由峰丛发展而成。;孤峰是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多分布于喀斯特平原上。

⑵地下喀斯特地貌:①溶洞与地下河: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溶蚀,形成各种形态的管道和洞穴,并相互沟通或合并,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其顶部裂隙渗出的地下水所含CaCO3,可因温度升高,压力减小与水分蒸发而沉淀,形成自洞顶向下增长的石钟乳,自石钟乳上滴落的水中所含CaCO3沉淀又形成自下而上增长的石笋,石笋与石钟乳相接则形成石柱。 ②暗湖:它是地下河相通的地下湖,可储存和调节地下水。 12.冰川地貌类型。

(1)冰蚀地貌:典型的冰蚀地貌有冰斗、槽谷、峡湾、刃脊、角峰、羊背石、卷毛岩、冰川磨光面、悬谷、冰川三角面等。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陡峭岩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圈椅状的洼地。按其分布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相邻而朝向相反的谷源冰斗壁后退,可形成极尖峭的角峰,谷坡冰斗壁后退的结果则常使山脊形状锋锐,成为刃脊。槽谷是由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峡湾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 (2)冰碛地貌:冰川遗留的各种堆积物总称为冰碛。主要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

(3)冰水堆积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因分布位置、物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冰水扇和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等几类。 (4)冰面地貌:冰川表面因受冰层褶皱、断裂、冰床坡度变化、差别消融、流水侵蚀等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形态,统称冰面地貌。主要有冰瀑、冰裂隙、冰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等。 13.冻土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1)冻土的概念: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称为冻土。 (2)分布特点:①多年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②中低纬高山高原区冻土的分布则表现为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海拔越高,地温越低,则冻土越厚而上限深度越小。 14.雅丹与风棱石: (1)风棱石: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根据棱的数目,风棱石可分为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等。

(2)雅丹地貌:①风力侵蚀年轻而相对坚固的沉积物,可形成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但走向多与盛行风向平行的谷地,即风蚀谷。 ②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即是风蚀残丘。 ③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则称雅丹地貌。

第14页,共26页

15.根据沙丘形态和风向的关系进行沙丘分类。

(1)横向沙丘: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及复合新月形沙丘链三类。

(2)纵向沙丘: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丘,通常称为沙垄。

(3)多风向形成沙丘:包括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反向沙丘等、

16.风成黄土的特征与黄土沟间地貌。

(1)风成黄土的特征: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黄土中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同时又存在沉积间断,下伏古地形起伏虽远逊于现代,但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仍教显著。

(2)黄土沟间地貌:典型的沟间地貌类型为塬、梁、峁。塬是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极为曲折,常因沟谷溯源侵蚀而被肢解。梁是长条形黄土丘陵地貌类型之一,其顶面为残塬的称为塬梁。峁形如馒头,顶部浑圆上凸,边坡可发育大量辐散状沟谷。 17.海蚀穴与海蚀台的关系。

(1)海蚀穴:在有潮汐的海滨,高潮面与陆地接触处,波浪的冲淘作用形成槽型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称为海蚀穴。

(2)海蚀台:波浪冲淘崖壁形成海蚀穴,悬空的崖壁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崩塌的石块遭受侵蚀搬运,海浪又重新冲淘崖壁下部,形成新的海蚀穴。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即形成海蚀台。 18.海岸分类。

(1)沿岸(山地海岸):①海水淹没与海岸直交的谷地,称为里亚式海岸。 ②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谷地,形成达尔马提亚式海岸。 ③海水淹没山地古冰川u型谷,形成峡湾海岸。 ④断层海岸,这种海岸沿断层分布,岸线平直。 ⑤海水淹没沿岸的喀斯特山地,形成喀斯特海岸。 (2)沙岸(平原海岸):①三角洲海岸,分布于河流入海三角洲沿岸。

②淤泥堆积平原海岸。 ③潟湖岸,沿岸有澙湖分布。 ④海水淹没平原河口,形成溺谷海岸,又称江湾海岸,这种溺谷常在河口形成横向沙嘴,甚至封闭河口称为澙湖。 ⑤溺谷经潮流和波浪的强烈冲刷扩展成喇叭形,便成为三角湾海岸。 第六章 土壤圈

1.土壤与土地的概念。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2)土地:狭义的概念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广义的概念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土地系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另一种认为 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垂直剖面,包括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第15页,共26页

(1)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圈物质循环的能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及环境效应。

(2)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区域性开发与管理,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土壤对农林牧业适宜性,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土壤圈中的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3)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转化及生存效应;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浓集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土壤在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4)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包括自然和人为条件下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的历史演变;现代成土过程基本特性变化预测;土地退化,土壤痕量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5)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据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性质,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3.耕作土壤剖面分层:

耕作土壤的剖面基本可划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1)耕作层属人为表层类,包括:①灌淤表层,长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浑水灌溉,泥沙淤积,并经人为耕作施肥,交叠混合形成的人为表层;②堆垫表层,长期施用土粪、土杂肥、河塘泥,经耕作熟化形成的人为表层;③肥熟表层,长期种植蔬菜,大量施用人畜粪肥、厩肥、有机肥和土杂肥,精耕细作和频繁灌溉形成的有机磷含量高的高熟化人为表层;④水耕表层,淹水、施肥耕作下形成的人为表层,包括水稻土发生层中的耕作层和犁底层。 4. 土壤矿物与质地。

(1)土壤矿物: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基本来自成土母质,母质又起源于岩石,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种。

①原生矿物: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土壤中的粉砂粒和沙粒几乎全是原生矿物。土壤中原生矿物的种类主要有硅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②次生矿物:指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因具有胶体性质,常称为黏土矿物,可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能喝化学性能,包括土壤的吸收性、膨胀收缩性、黏着性等。土壤次生矿物分为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等。

(2)土壤质地:土壤由大大小小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不同粒级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作为标准的。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土壤质地不仅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运动,也影响养分的转化,还有土壤结构类型。 5.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类型。

第16页,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