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十二五规划中信息化部分 下载本文

急等为重点的邮政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力争部省两级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二、加强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强化路况、养护施工、交通管制、气象等实时信息的服务,实施省域、跨省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力争实现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提供有机衔接的多种服务手段,并覆盖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强化航道状况、水位水深、水上水下施工、交通管制、水文气象等信息的服务,在重点水域实施水路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水路客运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行业市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完善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广普及公路水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标准规范管理系统,建设公路水运工程招投标管理等系统。

建设完善公路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深化完善公路水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推广普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船舶船员

“一卡通”、船舶电子签证等系统,实现公路水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信用信息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换和共享,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加强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

积极引导建设、推广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十二五”末,实现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60%,ETC车道数6000条,ETC用户量500万个。

建设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部省两级路网管理平台,完善对国省道重要路段、特大型桥梁、长大隧道等重点监控目标运行状态、气象条件等的监测、监控和预警。

完善海事、航道管理、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沿海港口重点水域及内河高等级航道的船舶交通、通航环境、港航设施、水文气象等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重点营运车辆和船舶的监测监控系统,重点跟踪“两客一危”车辆(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和重点营运货车、“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游客船、高速客船、滚装客船和危险品运输船)的安全技术状态和运行状况。

建设多网联动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满足“监管到位、协调联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要求。

五、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 建设与业务系统相融合的交通统计信息系统,依托业务管理与服务系统,完善交通统计信息指标体系,实现统计数据从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有效获取。

在行业统计、各主要业务系统基础上,建设部省两级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系统,开展重点物资运输、基础设施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安全、运输市场、行业能耗等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适时调整行业发展政策,面向社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发挥导向性作用。

专栏14 “十二五”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 在4个左右特大型或大型城市试点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枢纽内不同运输方式的协同运转、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联动处置,提供枢纽内外旅客出行、换乘及交通诱导信息服务。 示范开展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港口集装箱水水、公水、水铁等联运信息服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单证信息共享和通关一体化服务。 推进国家及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整合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信息资源,提供政府公共信息、物流交易信息和增值信息服务。试点开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甩挂运输智能运营调度管理、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 推广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统建设,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动态停车诱导等智能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在10个左右的城市试点开展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和保障能力建设

完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通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利用全国高速公路光纤、管道资源,适时组建连接部省的交通运输行业专网,有条件的省份可根据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资源开展行业专网建设。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建立应急联合通信保障机制。

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行业数据服务能力。完善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结合重大工程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行业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交换平台,满足行业数据交换和共享要求;建设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和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

完善行业信息标准框架体系,提升信息共享协同能力。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基础性关键标准,按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合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的建设,及时提炼和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加快制定基础性关键标准,建设标准一致性和符合性检测平台。

构筑行业信息安全体系,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系统;加快建立部级数据容灾备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