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齿直齿双联齿轮注塑模具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下载本文

L=35mm+25mm+40mm+10mm=110mm

实际上本次设计的定距拉杆长度为120mm,满足要求。

小定距拉杆定距距离足以使拉料杆从流道脱落即可。在本次设计中,小定距拉杆的定距距离是8mm。完全可以使拉料杆与流道分离。

6.3 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确定

成型零部件中与塑料接触并决定制品几何形状的各处尺寸,称为工作尺寸。如何对这些工作尺寸进行准确设计计算,是成型零部件设计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下面进行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目前,成型零部件工作尺寸计算主要使用两种方法,即平均值法和公差带法。我们采用的是平均值法,该方法适用于尺寸较小且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制品[14,15]。

斜齿直齿双联齿轮的塑件产品尺寸参见图2.1。

POM材料的成型收缩率为2.5%,以动模板镶块为例介绍本次设计中,如何确定模具型腔尺寸。

图6.3 动模板镶块示意图

双联齿轮动模板加强筋的高度为2mm,考虑到注塑零件的收缩率,在设计动模板镶块时,成型加强筋的部分尺寸应变为:

2×(1+2.5%)=2.05mm

加强筋的宽度为1.5mm,依据上式,成型加强筋的型腔宽度应为:

1.5×(1+2.5%)=1.54mm

其余与塑件接触各尺寸,均是按此方法,依照2.5%的收缩率进行尺寸微调,保证塑件成型后,不会因为收缩的问题影响其设计尺寸。

7 经济性分析

首先,本次模具使用了大量镶块。这些镶块大部分都在磨损严重的动模定模结合部,这些镶块结构简单可以再生产进行替换。避免了模板的过度损耗。使用镶块也使得动模定模模板被加工的地方较少,也节约了加工的成本。最初的设计,两个型腔我打算共用一个方形的大镶块。这样既可以方便定位,也方便安装。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改为了加工量更小的圆形,而且把两个型腔分开,这样模板的加工量被大大减小。提高了经济性。

其次,型腔采用平衡式对称布置,可以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内力相互抵消一部分,减小模具的整体变形,比单型腔的效果及效率要好。浇口采用点浇口使塑件与分流道可以自动分离,勿需另外人工切除,降低了塑件的生产成本。分流道的截面形状设计成梯形,既可以保证流道凝料可以顺利从流道中脱出,又节省了材料,避免了浪费。定距拉杆、弹簧以及尼龙扣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自动的进行有顺序的开模。节约了使用机械装置控制开模的成本。此外,采用镶块与轴承相配合的形式来解决斜齿部分推出的问题,大大减少了动模板的加工量,从而节约了成本。

考虑的零件的体积较小,模具体内部结构并不复杂。在确定冷却水道形式时,我遵从老师的意见,采用了直通式水道。既可以满足温度控制的要求,也减少了对模板的加工。

最后本次设计,尽可能多的使用了国标零件,这样可以方便采购。减少了加工的成本,提高了设计的经济性。

结 论

本文先介绍了注塑模具的特点分类,然后针对本次设计任务以及材料特点,经过了分型面的选择、确定型腔方案、设计浇注系统、确定导向和推出机构、选择模架等步骤,最终完成了整个设计。

总观本次设计,斜齿直齿双联齿轮塑件结构比较简单,但由于零件成型后,斜齿部分的推出问题给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设计总体方案、推出机构、浇注系统等结构时,可选方案比较多,各方案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给方案的确定带来了很多困惑。比如就分型面的选择这个问题上,曾经和祝老师反复讨论。开始想坚持原来的意见,后来被祝老师说服,认识到最初的设计上的不足,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类似的结构方案的选择确定还有很多,这部分工作耗费了很大精力,查阅了很多资料,经历了很多尝试修改,也走了不少弯路。好在指导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指点和纠正,才能在各个方案中最终选择确定了最为合理的方案。

整个模具设计过程,最难的地方在于要设计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些问题贯穿了整个毕业设计的始终,每次和老师讨论方案,总会发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这些问题的尺度往往只有几个毫米,但正是这几个毫米的问题,如果按原来的方案生产制造模具的话,可能会导致这个模具无法正常工作。

这些小问题让人警醒,机械行业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次毕业设计,让对所学的机械专业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在模具设计、三维建模、CAD制图等方面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也为今后步入工作领域进行机械相关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郑涌. 模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4) :64-65. [2]. 宋满仓编著. 模具制造工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 刘占军,高铁军编著. 塑料设计难点与技巧[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 Julien G, Thierry C, Patrice M. Microinjection molding of thermoplastic polymers: a review

[J]. J Micromech microeng, 2007, 17 (1): 96-109.

[5]. G. Tosello & A. Gava & H. N. Hansen & G. Lucchetta. Study of process parameters effect on

the filling phase of micro-injectiong moulding using weld lines as flow makers[J]. 2010, (67): 675–686

[6]. 王雷刚, 倪雪峰, 黄瑶, 王匀. 微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现代塑料加工应

用, 2007, 19(1): 55-58.

[7]. 吴宗译编著. 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 蒋炳炎等. 流道截面形状对微流体流动性能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 2006, 10(5):

964-969.

[9]. 许发樾. 模具标准应用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4. [10]. 孙玲.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1]. 王树勋等编. 注塑模具设计[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2]. 张中元. 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入门到精通[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9. [13]. 濮良贵,纪名刚. 机械设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4]. 陈隆德, 赵福令.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